第12章 澆樹澆根,交人交心——怎樣把話說在別人心坎上(3)(1 / 3)

傾聽比傾吐更重要

在生活中,有時傾聽對方比傾吐自己更重要。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既反映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也是一種高超的交際藝術。在社交場合,一個聚精會神的聽眾往往比一個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更受歡迎,他會使說話者感覺自己很重要。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他人的尊重,有時還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在我們周圍,有的人看似不喜歡說話,其實他們不是不喜歡,而是想找一個善於傾聽他們說話的人,有了這樣的人,他們的話就會滔滔不絕了。

小李的父親是位知識分子,為人古板,不喜與人交往,每次小李來了熟人,父親就獨自躲到書房,很少與人打招呼。

一次,小李的三個高中同學來到家裏。大家一見分外親熱,其中有兩位喜歡下棋,閑談中都是些術語、行話,而另外一位對“黑白世界”一無所知,無聊中去了父親的書房。這外邊三位在棋局上殺得天昏地暗,沒去管他。等玩夠後,才從書房中把那個同學叫出來,令小李吃驚的是:老父居然送出房門口,還問兒子為什麼不留他們吃飯,臨行還一再叮囑:以後有空來玩。在小李的記憶中這是父親第一次留他的同學吃飯,而且以後還經常問及那位同學為什麼不來玩。

小李在驚歎之餘,問及同學怎樣贏得父親的欣賞。結果那同學說:“沒什麼呀,你們下棋我不懂,就去你父親書房,見你父親在看一本水利方麵的書,就問你父親是否搞水利的,然後就好奇地問長江大橋的橋墩怎麼做的,你父親就開始給我講解,如何先將一個大鐵筒插進去,將裏麵的水抽幹,挖出稀泥,打地基,直到做好幹透,再將鐵筒抽掉,你父親在說,而我隻是認真聽,也沒說什麼。”

其實說話不在多少,有時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的人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真正會說話者,首先是一個好的聽眾,故事中的同學能贏得父親的欣賞,原因即在此。好的聽眾表現出的是對他人的尊敬,也是對他人暗示性的讚美。學會傾聽別人說話,也是與人友好相處的一個重要途徑。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在《人際關係》一書中,敘述了一個他親身體驗的小故事。

一次,卡耐基同一位名人在晚餐會上交談。席間,卡耐基自始至終隻是充當了一個聽名人講話的角色。事後,名人卻向晚餐會的主持者讚揚說“卡耐基是一個非常善於交談的人”。得知此事後,卡耐基不禁大吃一驚說:“我隻是很認真地聽他講話而已。”

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於傾聽他人言談的人。真正善聽人言者比善言者更能感動對方,更能喚起對方的親近感。

平日我們也常聽到有人抱怨,或者我們自己也一直在抱怨:“為什麼表達自己是那樣的難。我總是那麼笨嘴笨舌的,不善言談,所以無法很好地與別人相處,人際關係也就總處理不好。”那麼還是請你仔細地品味一下卡耐基的這段小故事吧。

不善言談的人,亦是不善傾聽他人言談的人。因為他在交往中過於在意自己的行為,總是不斷地惦念著:一定不能讓對方笑話自己,要把話說得漂亮些,否則就得不到對方的認同。另一方麵,他又為自己的說話達不到那種理想程度而感到十分苦悶。這樣,當然也就不會聚精會神地傾聽對方的說話了,免不了忽視對方,很難真正在聽別人講話,而隻是隨便地點頭附和,心不在焉地聽聽而已,有時甚至不等對方把一段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自己說了起來。這是一種隻要求對方聽自己說話的單方麵的交談方式。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自我張揚的時代,即人人都想張揚自我。假如人人都要張揚自我,自然就沒有人會認真地傾聽別人的言談了。

實際上在今天,大多數人隻知一味地張揚自我,而真心誠意地傾聽對方陳述的人已很少見了。正因為如此,剛才提及的卡耐基那種善聽人言的優點才是最值得稱道的。

下麵介紹一個在工作上成功地善聽人言的例子。

方小姐在某保險公司從事外勤工作已20年了,是個經驗非常豐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眾多外勤人員中,她的成績也一直是出類拔萃的。她在勸客戶上保險時不采用勸說的方法,這正是與其他外勤人員的不同之處。後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戶麵前擺上好幾本小冊子,然後向他們說明到期時間和應收金額,並口若懸河地以一種非常熟練的語調反複地講述客戶在投保後,將能得到多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