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衝動是魔鬼,惡語最傷人——克製情緒是人際溝通的關鍵一課(2)(1 / 3)

如果你了解這個錯誤確實是下屬犯的,也還要進一步調查和思考,這個下屬該承擔多大的責任?錯誤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時的疏忽,還是責任心不強,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記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見到問題時,先別忙著發怒和批評人,而是了解情況。

這樣一來,主動權就操在你的手裏,你想在什麼時候、采取什麼方式對他進行批評,完全由你決定。

衝動:克製批評別人的衝動

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記住,和我們來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煉到家的聖人。做錯事的人隻會責怪別人,而不會責怪自己——我們都是如此。這不是度量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和我們來往的都是感情豐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滿偏見、傲慢和虛榮的怪人。隻有超人和聖人能夠虛懷若穀地對待別人的批評,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我們不必指望眼前這個人就是一個已克服人性弱點的超人。

當我們想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要明白,哪怕我們費盡口舌,他的想法仍然是:“我看不出我怎樣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無論他是否辯解,他都不會真正接受我們的批評。

所以,當我們產生批評別人的衝動時,有必要三思再三思,讓自己的情緒緊急煞車。

在一家工程公司,有一位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現場員工戴上安全帽。開始,他碰到沒有戴安全帽的人,就批評他們不遵守公司的規定。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糾正,卻滿肚子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拿下來。

他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下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他就問他們:“是不是安全帽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你們不受到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結果,遵守規定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再也沒有故意對抗製度的行為。

所以,批評並不能改善你所不滿的情況,隻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與其這樣,何不換另一種方式處理問題呢?

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樣的,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

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夠使別人產生永久的改變,反而常常會引起憤恨。批評所引起的憤恨,常常會降低員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氣和情感,而所指責的狀況仍然沒有獲得改善。

卡耐基說:“要先把自己修煉得十全十美,然後才能規勸別人。不要抱怨鄰人屋頂上的雪,當你自己門口髒兮兮的時候。”

孔子也說:“吾有之而後求諸人,吾無之而後非諸人。”意思是:我具備的品德才能要求別人具備,我沒有的缺點才能要求別人改正。

兩位大師都強調從自己這方麵開始改進,而不是先去要求別人。

你是否想勸某人改掉一些壞習慣呢?但為何不從你自己開始呢?從一個純粹自私的觀點來說,這比有意改進別人獲益更多,而且所冒的風險也少很多。

當我們自己有可能犯錯時,也要容許別人犯錯。雖然我們不犯別人那個錯誤,但我們會犯自己這個錯誤。這其實是一回事。

當我們犯錯時,不能虛懷若穀地接受別人的批評,也應能理解別人不會虛心接受我們的批評。這也是一回事。

當我們有了容許別人犯錯的意識時,會發現心境忽然變得開闊起來,人際關係也變得和諧起來。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在管理員工時,對小的失誤會及時提醒;對大的失誤反而不置一詞。這是為什麼呢?對小的失誤不放在心上,將來可能鑄成大錯;對大的失誤,當事者必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愚蠢懊悔自責。這時再去指責他,已顯得多餘。

有此理念者,不止鬆下一人,那些優秀人物都知道這個道理。

有一次,著名試飛員鮑勃在駕機返回基地時,在空中三百尺的高度,兩具引擎突然熄火。幸虧他技術嫻熟,操縱飛機強行著陸成功,飛機雖然嚴重損壞,所幸人安然無恙。

經檢查,事故的原因是,這架螺旋式飛機,居然裝的是噴氣機燃料。這顯然是負責這架飛機保養的機械師的過錯。

回到機場後,他要求見見這位機械師。那位年輕的機械師為所犯的錯誤極為難過,正淚流滿麵地等待鮑勃暴風驟雨般的痛責。

但鮑勃並沒有一句責怪之詞,他用手臂抱住那個機械師的肩膀,溫和地說:“不要太難過!這種事誰也不希望發生,但它有時的確免不了會發生。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誤,我要你明天保養F—51飛機。”

是的,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必要記住,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對事情有所改善,而不是為了發泄情緒。如果我們不能確定批評能改善什麼,就不要批評;如果我們確定即使不使用批評,事情也會得到改善,就不要批評。

此外,我們也不妨試著了解犯錯的當事人,試著理解他為什麼會犯錯。這比批評更有益處,也更有意義得多;而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