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病人站起來,衝到窗戶,並且——跳了下去。
醫生不慌不忙,往外看了一下,說:“撲通!”
幽默是灰心喪氣的“克星”
要想使你的幽默有滿意的效果,在抓住時機的同時,你要製造條件,創造氣氛,這樣你才能給你幽默的對象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達到你的幽默目的。
引人就範幽默法很能體現一個人的高超智慧。
從前,有個客人去拜訪朋友。兩人一直談話,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了,主人也沒有留客人就餐的意思。
客人想,要是留我,我未必在這兒吃飯,既然不打算留我,我卻偏要吃你一頓,而且要吃好的。他看見院子裏主人家的雞,就指著雞說:“雞這種家禽有七德,你聽說過嗎?”
主人說:“我隻聽說過雞有五德,一為文,其貌堂堂:二為武,腳爪堅利;三為勇,敢鬥強敵;四為仁,保護同類;五為信,按時報曉。從沒聽說過七德呀,那兩德是什麼?”
客人說:“你若舍得,我就吃得。加上這兩德(得)不就是七德了嗎?”
這個客人的全部聰明就集中在把自己想吃雞的意願,通過諧音製造圈套,讓主人愉快地發現自己上當了。
純調笑式幽默很難準確傳達正麵的肯定的意圖,特別是導致荒謬、將謬就謬、以謬製謬的幽默,都不能明確地表示他如何正麵肯定,因為它是以後發製人為特點的。
引人就範幽默法,比之任何其他形式的幽默方法都簡單。隻要你能出奇製勝地把對方引入你的圈套,讓對方不能有絲毫受騙感覺,而按正常的理性思維去推理,你就成功了。
從前有個財主待塾師很吝嗇,每餐飯隻有一碟蘿卜菜,塾師心中有氣卻不能說。一日,財主請塾師喝酒,想借此來考考學生的功課。
塾師預先囑咐學生說:“你父親如果在席前讓你對對,你看我筷子夾什麼,就以什麼相對。”
酒席上,塾師上坐,學生側坐。財主說:“先生日日費心,令徒功課想必卓有成就了。”
塾師說:“小徒學業未就,若對對尚可。”
“我出兩字對,讓令徒對。”財主說:“綢緞。”
學生望著塾師,見他用筷子夾蘿卜,於是對:“蘿卜”。
財主銳:“綢緞如何對蘿卜?”
塾師說:“蘿是絲羅之羅,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財主無言,抬著隔窗望見東嶽廟,又出對說:“鑼鼓。”
學生又見先生夾蘿卜,即對“蘿卜”。財主向兒子瞪眼說:“胡對,鑼鼓怎能對蘿卜?”
先生說:“蘿是鑼鼓之鑼,卜是鑼鼓之鼓,為何對不上?”
“十分勉強。”財主說,“再對嶽飛。”
學生見先生仍然夾蘿卜,就對“蘿卜”。他倒覺得很好玩,欣喜先生大擺蘿卜陣,鬥得他爹臉紅脖子粗。
財主一聽還是“蘿卜”,就衝著兒子大吼:“混扯!這更不相對了。”
塾師慢條斯理地說:“東家息怒,《目蓮生救母》裏有個叫羅卜的,是個大孝子,難道對不上嶽飛大忠臣嗎?”
財主惱羞成怒地說:“先生因何總以蘿卜讓犬子相對?”
塾師冷笑一聲,也氣憤地說:“你天天叫我吃蘿卜,肚內裝的也是蘿卜,你豈能不許我教令郎對蘿卜?”
這位塾師巧用“蘿卜”對“羅布”、“鑼鼓”的同音關係,既對了財主的對子,又表示了對財主每頓飯一碟蘿卜菜的不滿,一語雙關,顯出了幽默的意味。
引人就範幽默法就是讓自己的言行,有多種可能的含義,然後,誘導對方的注意力在一種含義上固定下來,即為對方所設的陷阱,使對方產生錯覺,最後突然向另一種含義上轉去,情境的轉換,使對方突然產生期待的失落,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
幽默是生活中的“調味劑”
有人說幽默是生活中的鹽,我說幽默是生活中的調味品。有了它,單調乏味的生活有時也會變得趣味橫生,具有神奇的魅力。
幽默可以使愁眉苦臉者笑逐顏開;也可以使淚水盈眶者破涕為笑;可以為懶惰者帶來活力;也可以為勤奮者驅散疲憊;可以為孤僻者增添情趣;也可以使歡樂者更愉悅。
生活中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風趣幽默的語言。在中國的傳統文藝晚會上,相聲小品之所以一直成為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就在於它的表現形式離不開幽默,那幽默的語言強烈地感染著觀眾的心,幽默的話能抓住聽者的心,使對方平心靜氣,也可以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達得更加生動和形象。
漢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一天他與一個侍臣閑聊:“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麵的‘人中’越長,壽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東方朔聽了這話,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之夢,臉上露出一絲譏諷的笑意。皇上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喝道:“你居然敢笑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