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了一切身外之物,就驅除了一切邪佞魍魎。人,其實是一個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所得的回報時,你便會取得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所得的回報超過了你的付出,甚至達到不勞而獲的地步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人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來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的。有時,太過追求物質利益,看似得了便宜,其實卻在不知不覺中透了支。這就是要我們大膽地去丟掉、去去除。
一個婦人的丈夫開了一家公司,生意紅火,這讓他不得不沒日沒夜地忙碌。她的兒子又去了很遠的地方讀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婦人一個人在家裏,終日無所事事,便覺得不快樂。
男人心疼女人,便時常勸她說:“你去親戚朋友家走走,跟他們聊聊天、打打麻將。這樣才會開心。”女人於是照做了,也果然開心了一段時間。但是一段時間後,她覺得話題已經聊完了,麻將也打膩了,就變得又不開心了。
有一天,她突發奇想要開個花店,男人怕女人無聊,就同意了。花店很快開張了,女人每天去花店做生意,變得忙碌起來了。女人因為忙碌而感到開心,可是過了幾個月,男人精算了一下,發現女人不但沒有賺錢倒賠進去不少。男人知道女人不是經商的料,但他不動聲色。
後來有人問他:“你妻子還開著花店嗎?”他說:“還開著。”“是賺是賠?”他說:“賺。”“賺多少?”男人隻是神秘一笑。經再三追問,他才悄悄告訴別人說:“賺到十萬分的快樂。”
有的人隻計較錢有沒有賺、名有沒有得,卻從不計較是不是得到了快樂、是不是賺到了幸福。看來,事例中那位丈夫才是真正的智者,他雖然損失了一些錢,卻買到了妻子的快樂,夫妻的和諧,使得一切邪佞之事無插足之地。
去除,簡單地說,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人生拚搏的另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的承受,也絕非放棄人生應有的追求。隻有敢於去除,才能斬斷捆綁於心的精神枷鎖,從而輕裝上陣;隻有去除,才能趕走一切邪佞,使快樂叢生。
其實去除身外之物很簡單,你可以從身邊每一件事做起。如我們應該多吃素食、少坐車多走路等,這些都可以使生活變得簡約而輕鬆,但要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隻有這樣,你的去除計劃才能持之以恒。
6.不要讓金錢腐蝕靈魂
不為蠅頭小利而心動,你的心靈才能保持潔淨。
錢,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為什麼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難道得到了金錢,就等於擁有幸福了嗎?難道為了得到錢,就能出賣自己的靈魂,犧牲自己的品德嗎?
美國人安比爾斯編撰的《魔鬼辭典》中對金錢做出了這樣一種詮釋:“金錢是有文化修養的標誌,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通行證。金錢是一種祝福,不過隻有在離開它之後我們才能受益。”
許多人都喜歡錢財,並把擁有更多錢財當成畢生的事業。微軟公司的一位高管就對財富與金錢有著特殊的喜好,認為財富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錢是他心愛的獨生子,非常鍾愛它;還有一位美國大亨說金錢是對辛勞和美德的獎賞。
看來,金錢是能夠讓人贏取幸福和快樂的,但追逐金錢的路絕不簡單。除了上述提及的極個別的幾個富翁外,大多數人也都喜好錢財,甚至為錢財迷失了雙眼,出賣了心靈。錢能帶給人的不僅僅是幸福感,更多的還是貪婪和罪惡。
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一部著名的悲劇叫《雅典的泰門》。這個故事說的是,雅典貴族子弟泰門坐擁財富而且慷慨好施,於是身邊聚集了很多阿諛奉承的“朋友”。這些人有的是貧苦窮人,有的是達官貴族,他們為了騙取泰門的錢財,甚至願意為他做牛做馬。
於是,泰門很快家產蕩盡,負債累累。那些曾經依附於他的所謂的“朋友們”馬上與他斷絕了來往,而那些債主們則無情地逼他還債。經過這次世事變遷,泰門看盡了人類的貪婪和忘恩負義,變成了一個憤世者。
出於報複,泰門再次舉行宴會,向曾經的門客發了請帖,那些人一見宴會如此奢華,以為泰門是在裝窮考驗自己,於是又蜂擁而至,虛情假意地向泰門解釋。泰門氣急敗壞,揭開蓋子,把盤子裏的熱水潑在客人的臉上和身上,把他們痛罵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