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中嶽廟道長宋彥的話似如一道,道聖法旨,剩餘四位道家真人都齊頭言是,說完這些,五位如同謁得真經,精神到有說不出的解脫。
道家人做事到真有率真風範,先祖接下的因,道家門徒到都想著努力去圓這個果,不是為什麼虛名和世人看法,這些作為全都發自內心,源於道理。
不是人不以為,事情就會不產生和不發展,德在時間,業火在人世,蒸騰著每個人的心和念,世態隻有你主動去接受和認知,才有突破,才能結善果,成大道。
道家不愧是曾力壓諸子百家之說的一流學派,這麼大的氣度和風采,不是世界容不容它的問題,而是它容不容得世界。大的境界會給一學家門派帶來大勢,這種大勢可以創出學家門派的大世來。
“我們中嶽廟和景室山兩脈人都在追尋這一個宿緣,沒想到這次被尹通師弟在陽翟有緣聽到笛聲妙響,想到先祖遺訓,稍加留意,沒想到真的尋到了我道家的恩主信物,而燕少俠也確實姓燕,這實乃天意。”
楊白倒是心直口快,估計是這壓在道家人心中的多年人情世故可得以報還,心中十分激動搶白的說道。
燕天拿出懷中的竹笛,很是細致打量這枚竹笛,他隻是知曉這竹笛自從他記事起,就存在他身邊,自己苦悶不苦悶,開心不開心,都會拿它吹曲,以為是師父張奕送的孩時禮物,卻未曾想到小小的竹笛有這般大的來頭。
拿起這常伴左右的竹笛,不禁又是想到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師父師娘還有師兄弟們,心聲一生,笛音亦起,吹的還是那首在韓國都城陽翟旅舍那晚遇到那位受傷女子時的曲調,這首曲子名叫“潮聲”,此曲遠聽就如同聽潮汐,慢漲慢退,閉眼傾聽,仿佛置身海邊。
而近處環耳,到又是一番別樣的感受,這曲子有時聲聲急促,猶如奔騰的大江洶湧澎湃,一波又一波的大浪來襲,卻未等浪撞倒礁岸,波浪就散成浪花,一簇簇,一排排。
這首曲是燕天幾年間每每坐於清涼山石崖,聽風看濤所悟,此中滌蕩的音樂,卻真有寧人心神功效。
曲子響起又落下,這幾位道家高人也都是修心的高人,從中到是有所感覺,因這片音,可知人世情。
燕天一曲作罷,才想起這身邊坐的都是名家大師,自己這個小年紀孩童,怎麼的這般唐突,冒冒失失的沒經前輩統一就吹起了笛曲,雖對自己傳說中前燕國太子丹爺爺沒有什麼感覺,但也覺得這般無禮倒是落了自己師父張奕的麵子。
“小子鬥膽如此,還望幾位前輩真人不要責怪。”
如同一個小大人盤坐在一邊的小褚弘,一小就被先生孫平灌輸音律,孫平告訴過他,音是心聲,曲是情作。對於燕天吹的曲子,他自己雖年幼,卻是大為覺得好,不由小勁拉了拉燕天的胳膊,向燕天豎起大拇指。
宋彥和幾位真人顏色相傳,沒有對這不請自吹的憤滿,倒是對這燕天這率性一曲很是讚揚。
“我先祖就是好音律,可惜沒有傳下一片章的韻律感悟,不然也是可贈與燕少俠一些。”一向護短爭寶的莊化真人,這是卻是慷慨邀贈。
“那你就把你不用的那把琴給燕小兄弟研習不是更好,”尹通卻是個明白人,雖不在中嶽廟修道,但也是對莊化的稟性很是了解,知道不借此機會,怕是誰的別想從他身上得到一點東西。
莊化卻是一錯愕,莊化修道方式和先祖莊子卻是截然不同,莊子修道講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化卻是十足的現實貨,這次隻是說了個漂亮話,到不是真的要做什麼表示。
被這尹通摻和擠兌到有點難辦,繼承莊子修道法則後,又欲破後而立的莊化雖表麵市儈十足,但曆練出一顆無所牽掛的心,對於自己平時的爭搶好勝,其實都是自己與眾不同的練心悟道之法。
“好,這琴,我也是不用多年,隻因那次聽了一位高人琴音,就再也不敢動琴,也罷,送與燕少俠,也是為它找了個好主人。”莊化對於饋贈琴之事卻是很輕巧。
這把莊化不敢再彈的琴卻是一把有來頭的寶琴,名為“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和號鍾琴齊名的還有一把琴,相傳為“繞梁”琴,此琴為秦朝統一天下前,楚莊王所得,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楚莊王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竟然七日不上朝議事,可見繞梁琴之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