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耀庸他們班的教室,離學校大門很近。進了學校的大門,沿著西校園中間的那條大路往前走,東麵第二排兩流水紅磚牆紅瓦頂綠木簷的那幢房子,東麵的第一個兩間的大房子,就是他們班的教室了。
他們班的教室前麵是窄長的門前土場園,前麵是一個長方形的花園地(也作試驗地),再往前是比他們高一級的農學兩個班和一個畜牧獸醫班的教室,兩個農學班在西邊,東頭是畜牧獸醫班和學校獸醫門診部,學校獸醫門診部與這東麵第一幢兩流水紅磚牆紅瓦頂綠木簷的大房子教室,南北向從中間隔了一堵牆,開了一扇小木門,在校園東南圍牆上,向外麵的黃支縣東大街開了一扇小鐵門,門上懸掛一幅白底橫額牌匾,上寫“黃支農業學校獸醫門診”的黑字。
他們班的教室東麵有一條直通西校園南北的土路,路再往東是路旁邊綠化帶東麵高高屹立的城牆,這段城牆南頭在他們班教室這幢與前麵第一幢中間,城牆南頭下一條通往東校園的小路,這段城牆北頭與學校台階教室相連。
這段老城牆四麵都是陡峭的土牆壁,殘缺斑斕的牆麵,上麵長著枸杞,像榆樹一樣不知名的小灌木和荒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瑟瑟發抖。它見證了這個古城滄桑曆史的變化,也目睹了這個學校半個多世紀歲月的變遷。你看這所學校,新中國成立前是培養空軍的學校,建國後改為農業學校,曾經在六十年代,叫做黃支農學院,是學習朝陽農學院,社來社去培養工農兵大學生的農業大學,後來黃支縣人民醫院搬了進來,到如今,中間大路西邊南頭,有兩三排兩流水紅磚牆紅瓦頂綠木簷的房子,還被縣醫院占著,沒有搬遷完。
今天,他們班第一天上課,班主任老師來和新來的同學們初次見麵。班主任老師是黃支縣本地人,父母工作,幹部家庭,家住縣城中心的丁字路附近。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戴帽子,穿一身深藍色的衣服。長得個頭中等,寬寬的肩膀,脖子稍短了些,顯得像有點駝背的樣子,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兩三歲。四方臉形上,一對濃眉大眼,但白眼仁有些明顯,下巴撅起。操一口地道的黃支當地口音,說話時頭稍低著點,兩眼向上看,像瞪著人似的,說話聲調不高,但說得卻很快。
“各位新同學,非常歡迎你們到咱們學校來。學校讓我帶咱們班,我高興的接受了。我們大家相互認識一下,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叫馬學海,上西北師大的,學有機化學專業。下麵我點名,點到名請站起來,大家相互認識一下。”班主任馬學海老師掃視著全班的同學說道。同學們靜靜的坐在課桌後麵的小凳上聽著。同學們的座位都是自由結合的,雖然是一人一個小課桌,但兩個人拚為一組,擺成三排座位,靠窗各一排,中間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