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裏十一點,他走出辦公室。在電梯裏的電視屏幕上看見了一個電視廣告:一個西裝革履的先生一手提著公文包,一手拿著文件,走進了空蕩蕩的電梯。電梯門關上後,他忽然隨著電梯裏的音樂跳起舞來。當電梯門打開,他立即恢複沉靜,走出電梯。還有一個穿著職業套裝的女士,婀娜地走到了不知是哪些孩子塗鴉的一個個格子前,忽然踩著高跟鞋一個人玩起了跳房子。這則廣告片觸動了他,他忽然驚覺生活的樂趣似乎早已消失殆盡,緩解工作忙碌的疲憊除了睡覺別無他法。回想以前,自己還經常彈彈吉他,畫畫圖,聽聽音樂,生活不乏色彩且讓人寧靜;而現在,什麼都沒有了。他發現自己手上因為彈吉他磨出的繭早已脫落了,吉他也不知道躺在雜物堆的哪個角落裏被灰塵覆蓋著。習慣了被人安排的生活,回到過去談何容易。就如一張彩色的相片處理成黑白的很容易,但黑白的相片要處理成彩色的卻要煞費苦心。有一個笑話,一個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說“你到四十歲以前是不會發財的”。那個人饒有興趣地追問:“那麼,我四十歲後就會發財嗎?”算命先生說:“放心,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已經習慣了。”
走出電梯,阿勁深埋心底的對生活品質的渴望,突然微微動了一下。但就是這樣輕微的觸動,使得他就此在生活的種種安排麵前決然轉身了。一個星期後,他遞上一封辭職信,開始了走走停停的騎行旅途。
阿勁剛開始就沒有給這趟騎行設定太多的規劃。他坐火車從北京晃到西藏,然後直接從雪山上坐船途經三峽去上海,再走海路回北京。他意識到,行程表隻是一個出遊參考,而不是自己為自己套上的鐐銬,也用不著對旅行攻略忠貞不渝。重要的是看到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如果認為旅行僅僅是對照著手中的攻略去看風景,那麼旅行概念就太乏味了,旅行中的經曆、際遇、思索、體味等很多外延都不是一紙攻略可以安排的。何況想要看到很多絕美的風景還需要一種緣分,冥冥之中的造化是從來不會看手中的那幾張紙,也從來不會遵從原本的計劃的。在路上這個過程如果變成了一邊遊走一邊拿著手中的攻略去對照、去印證的話,那就真有點南轅北轍的滑稽味道了。除非是去登山探險,心中懷有隨性的旅行態度遠比手中拿著的旅行攻略重要得多。
在路上走了那麼久,他越來越變成了一個懶惰的最佳代言人,而且他居然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原本是個令眾人豔羨的白領,可現在卻得寸進尺地聲稱希望能找個隻出五分力的工作,早點退休領養老金。不過他覺得一直在路上也很好,也許是更好的一種生活方式。
他心想的是,戲劇性就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不管你多認真多努力多無所謂多不羈,那何必總是按部就班按著計劃走呢?何不多享受隨性的懶惰呢?
想犯懶想隨性地生活的不是隻有阿勁一個。懶惰是人的天性,注定要跟隨著人類從出生直至死亡。很多時候,惰情戰勝了毅力,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為什麼人們常常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呢?
因為即時愉快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有這樣的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願意得到的是今天的一塊糖還是明天的兩塊糖;第二個是你願意得到的是一百天後的一塊糖還是一百零一天後的兩塊糖。很多人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前者,第二個問題則選擇後者。當我們想象一百天後那一塊糖的時候,認為自己肯定能多等一天,得到兩塊。既然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了,多等一天又何妨。但是,當那一百天過去,我們麵臨的是今天就得一塊糖,還是再等一天得兩塊糖的時候,即刻滿足的誘惑卻是那麼難以抗拒。
再比如,假設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明天休息半天;一個是一個月後休息一天。人們很可能會選擇明天休息半天,因為明天近在眼前。現在假設十年前就給出這兩個選擇,一個是十年零一天後休息半天,另一個是十年零一個月後休息一天,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
人們常常前後不一致,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時間的自我矛盾性。
就像是戒煙,每個星期日都和自己說一遍“我下星期要開始戒煙了,現在抽的是最後一支”。可是,當星期一朋友向他遞過煙來的時候,他又想,還是下星期再開始戒煙吧。戒煙就這樣變得很容易,每星期都能戒一次。
再比如,工作中我們時常趕截止日期。每一次在精疲力竭趕在最後期限完成任務後,都咬牙切齒地發誓再也不會見了棺材才掉淚了,可是下一次依然是拖啊拖,直到最後時刻才開始通宵趕工。
還有,當我們做養老儲蓄規劃的時候,總是安排得十分妥當。但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超過一半的人都沒有為自己的退休做足夠的儲蓄。一個女人可能想著今天我還是在購物中心好好揮霍一次吧,同時向自己承諾從明天開始減少開支進行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