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這一行業對王永慶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當時有一個化學家還譏笑他肯定會破產。王永慶認準了就絕不放棄,他發誓要把塑膠事業做成功。當時日本生產的塑料粉充斥台灣市場,質量好價格低,台灣生產的塑膠產品很難與之匹敵。這時候,一些股東們心灰意冷,紛紛要求退股,台塑麵臨著夭折的危險。但這時候,王永慶毫不退縮,他變賣了自己的所有產業,毅然購買了台塑料的所有產權,獨立經營。王永慶分析了台塑公司不景氣的原因,除日本產品的競爭外,還由於台灣地區所需量極為有限,而“台塑”產品則明顯供過於求。麵對困境,王永慶果斷決定繼續增加生產,他認為大量增產可壓低生產成本及售價,以便吸引更多的島內外客戶。在增加產量的基礎上,王永慶籌集資金70萬美元更新設備,改造生產技術。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王永慶終於如願以償,達到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售價的目的,逐漸打開了島內外市場。
台塑公司之所以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綜合性企業,根本原因在於其首腦王永慶奮鬥不懈、全力以赴,一步也不放鬆,一點也不偷懶。王永慶後來說:“管理合理化的過程是艱難的、緩慢的,但效果卻是根本的、無限的。要懂得這些道理並不難,問題是人的惰性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追求舒服的、易行的經營方式;又由於惰性使然,在因循苟且之間存在天真的幻想,耽於表麵的工夫,這種心智的障礙比科技的落後更可怕、更無可救藥。”當時,王永慶看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由於人多事雜,單靠人力來管理控製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組織的力量來推動,依靠製度的力量來管理。王永慶特別強調說:“企業的經營者應摒棄一些惰性與雜念,從本身開始,痛下一番心理建設的工夫,踏實地從艱難的、根本的、比較乏味的管理問題著手,逐步引導其企業走向合理化經營的坦途,舍此而外,別無他路。”
為了使台塑企業合理化經營,王永慶在集團成立了“經營管理委員會”,探討如何改進各公司經營問題以及如何培養和使用人才、實行分層負責製的問題。
王永慶的全力以赴終於有了收獲,台塑公司每年營業額超過了1億美元。同時,隨著電腦的逐漸普及,王永慶又同美國惠普科技公司合作創建電腦軟件公司,向信息產業進軍。
對於一個奮鬥者來說,全力以赴才能成為強者!在職場中也是一樣。
現在的職場競爭日趨激烈,不管你做什麼工作,都必須專心致誌,主動積極,對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盡職盡責,這樣才有可能做出出色的業績,擁有美好的人生。如果凡事量力而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是平庸者的心態和行事準則,是對工作的不敬業,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如果這樣,盡管你有才能與潛力,也將被浪費。
全力以赴、盡職盡責精神的有無可以決定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或失敗。如果你能以積極主動、全力以赴的精神努力工作,你才會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總有一天你會在平凡的工作中積攢出成績,總有一天你會從平凡走向卓越。
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種出一塊一百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