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形象和禮儀向來不是小事,特別在“世界一體化”的21世紀。
沒有人可以獨自麵對人生,更沒有人可以獨自取得成功。人在社會上生活,與人交往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一種生活需要。中國是“禮”之大國,中國的“修身”、“禮儀”在國際上向來享有盛譽,但卻不是通行無阻,因此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禮”之大者,並想藉此獲得人生成功,“師夷長計”在現在這個社會則顯得更為必要。
記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人,大概都知道這句話所蘊含的意味,它使很多民族的“優秀”直接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使很多帶有本民族特有氣息的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取得巨大的成功。那麼如果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在現在這個科學無國界、文化無國界、商業無國界甚至“地域”無國界的“全球一體化”時代,為一個民族注入世界的“烙印”,會不會使一個民族更加優秀,使其民族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呢?
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因為任何一個在現代社會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無疑都是其民族氣質和世界品性的完美結合者,而這裏麵最重要的兩種素質,一個是合乎禮儀的形象,一個是合乎形象的禮儀。
《社交禮儀與形象設計》這本書並無什麼新奇之處,更沒有什麼成功的訣竅,它隻是一種係統的、規範的,甚至是實用的、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社交禮儀與形象設計方麵的讀本,但這也正是它的智慧之處,越是嘈雜的社會越是懂得平實,便越是能夠優秀,正如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所說:“不要企望在這裏得到什麼,一步一步學會學習才最重要。”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讀懂哈佛和劍橋,讓我們從這裏出發!
總序
在這個提倡終身學習、個人進步的時代,以“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為代表的世界知名學府無疑是每一位有誌青年魂牽夢縈的理想殿堂。
“先有哈佛,後有美國”。建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它因培養出了眾多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作家、學者和律師而享有世界聲譽。它的高徒包括3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0多名普利策獎獲得者和五位美國總統(第2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第6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第19任總統拉瑟福德·海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和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以及一批法官、內閣官員和國會領袖。世界首富、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僅僅是哈佛大學“不合格”的輟學生。
眾多哈佛學子的成功,正是哈佛人生哲學教育的碩果、素質教育的結晶。哈佛教育的一大核心理念是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創造自己的卓越人生。
劍橋大學被稱為“歐州學術的靈魂”,在科學領域人才輩出。就一所大學來說,劍橋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數之多居世界第一。其中多是來自卡文迪什研究所的物理、化學領域的學者。也許正是這種傳統,才給劍橋城營造出了一種理性而樂觀的氣氛。劍橋除了誕生一大批科學巨匠外,查爾斯王子、威爾士王子、愛德華七世、瑪嘉麗皇後等皇室顯貴也多出於其間。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大詩人斯賓塞也於1569年入劍橋大學學習文學、哲學和部分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