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一些人卻有很不好的工作拖拉作風,本來可以隨手處理的事,卻拖得幾天幾周辦不了,幾天內可以辦的事,卻幾個月不見結果。還有的人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踢皮球”,你踢向我,我踢向你,這樣導致工作效率極低。殊不知,被拖延的事務,將來仍然需要做,而且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做。
拖延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會總不愉快,總覺得疲乏。因為應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斷給他壓迫感。“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拖延者心頭不空,因而常感時間壓力。拖延並不能省下時間和精力,剛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於奔命。不僅於事無補,反而白白浪費了寶貴時間。
拖延的惡習,說穿了是為了暫時解脫內心深處的恐懼感。
首先,恐懼失敗。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會立刻麵對失敗了,而且還可以自我安慰:我會做成的,隻是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同時,拖延能為失敗留下台階,拖到最後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借口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有如此表現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其次,恐懼不如人。拖到最後,能不做便不做了,既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懼,還滿足了虛榮心,告訴別人,換成是我的話,做得肯定比他們好。
因此,養成遇事馬上做,現在就做的習慣,不僅能克服拖延,而且能占“笨鳥先飛”的先機。久而久之,必然培育出當機立斷的大智大勇。
哲學家塞涅卡說:“時間的最大損失是拖延、期待和依賴將來。”時間是水,你就是水上的船,你怎樣對待時間,時間就會怎樣來對待你。
每個人都要樹立“今天”的觀念。
就在今天,我要開始做這件事!
就在今天,我要完成這件事!
就在今天,我要克服掉自己的某個缺點!
就在今天,我要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就在今天,我要讓人喜歡!
就在今天,我要給別人帶來幸福!
就在今天,我要成功!
就在今天,我要活得很精彩!
我隻有今天!
如果每個人都能抓住今天,那他一定能抓住成功。
75.緊張與效率——適當的保持緊張感
可以肯定的是,誰也無法長時間保持精神的集中。不論是工作或娛樂,一個人能夠集中精神做事的時間絕對是有限的。
如果能了解自己集中精神做事的最高時限,將有助於工作效率的提升。
因為清楚自己的最高時限,就不會無意義地把工作延長至三四個小時。因為你知道勉強延長工作的時間,隻是徒增體力、腦力的負擔,沒有工作效率可言。如果你的最大時限是90分鍾的話,那麼不妨就在每90分鍾以後都做個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在適度的充電之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即使你的最大時限隻有20分鍾也無妨,隻要能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就可以。
此外,適度地變換工作內容也有助於效率的提升。數學做累了,可以改念曆史。書寫的工作做累了,可以改成閱讀資料。變換的內容雖然因人而異,但最重要的是記住“不可能永遠保持精力集中”的原則,為了保持工作效率,稍微費心於工作內容的求新與求變才行。
其實“緊張”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投入”。原始時代人類的老祖宗們在受到猛獸追逐的時候,常常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拚命地逃跑,而手心出汗恰可防滑,以致能攀爬上樹頂躲避野獸的攻擊。換句話說,“緊張”是下個行動的準備動作,如果不緊張,就無法使出渾身解數逃脫。所以,“緊張”是當時的人們求生存不可或缺的本能。
這樣的“緊張”效果不僅在原始時代發揮作用,即使是現代人也不可或缺,因為,緊張的情緒會激發精神的集中力,使得思緒清晰、活潑起來。所以,緊張是正常的精神反應。是在明了所麵對的問題的重要性之後,產生出來的正常條件反射。
所以,麵臨重大考試卻一點兒也不緊張,若無其事,並非好事。因為,沒有緊張就沒有警戒心,事情就容易出差錯。當然,過分的情緒反應,緊張得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的話,比不緊張更糟糕。但適度的緊張情緒,絕對有其必要。
為了提高工作或讀書的效率,有必要在平日訓練好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
“緊張有助於發揮集中力”的另一明證就是站在書店閱讀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並不打算買書,隻想在書店查查資料,雖然東抓一本西抓一冊隨意地翻閱,但這個時候看到的內容印象卻意外地深刻。其實,這應該是擔心書店老板或店員會出麵幹涉的緊張感所致,因為緊張才激發了異常的集中力。
76.工作中的成就感——不時地鼓勵自己
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一個人如果處於不了解自己工作成績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喪失工作幹勁,失去工作熱忱。反之,如果能很清楚地知道工作進度與成就,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
這個道理,在提升工作效率上絕對是不二法則。
但話說回來,要把工作的成績化為可以客觀確認的數字,有時候的確有其困難。學習遊泳的成績,可以根據昨天遊5米,今天遊8米的客觀數據,很簡單地得知成果;但除了一些單詞、機械式的工作外,通常很難以客觀的數據來顯示工作成果。而且是層次愈高的工作愈難以用數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