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之名,趙學莫敢不從。”也不吃飯了,趙學恭敬的施了一禮。
想了一下後,平原君繼續說道:“恩,除了曆練之外,還請公子注意一下李牧此人對我看法如何!”
“沒問題,那麼趙學告退。”拍胸脯打包票後,趙學提出了告辭。
平原君也沒有挽留,隻是客氣了幾句就讓趙學走了。
出了相邦府,騎在馬上的趙學被冷風一吹,才稍稍平複了那跌宕起伏的心情。早在平原君剛剛說出李牧名字的時候就嚇了趙學一跳,要不是他反應快用語氣以及變化動作掩飾了一下後,平原君一定會發現自己知道李牧的事實。
“NND,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老子怎麼可能不認識!李牧啊,擦,老子要見到李牧了!”雖然來到這個時代趙學已經見過了不少名人,但李牧確是最讓他激動的一個。因為跟別人不同的是,李牧的名聲是打匈奴打出來的!數十次擊退匈奴,斬首十數萬,以鮮血在邊境鑄造了李牧的赫赫威名!
“唔,不過趙勝讓我問李牧對他感覺如何?這是什麼意思。”想了半天之後,趙學恍然大悟,這廝是要自己試探李牧是不是又拉攏的可能!如果有的話就拉攏李牧讓他投入平原君的陣營。
“嘖嘖,一方大將手下數萬兵卒,竟然沒人知道他是歸屬於哪個陣營的,哈哈哈哈哈,有意思。”想到這裏,趙學在心中暗樂。
晚上,趙學府上。
王乙五兄弟、黑夫、鯨蒲、公孫善齊聚一堂。
“今天平原君跟我說,讓我去邊境抗擊匈奴!你們有何建議,對匈奴了解多少?還有,邊境的領軍大將叫李牧,有沒有人知道這個人。”待到眾人聚齊後,趙學說道。
諸人卻是麵麵相覷,王乙五人就不用說了,前身為奴隸,雖然武力值不錯,但也隻是為了保家護院,其餘的事知之甚少。而黑夫鯨蒲二人也是從山村來出來的娃,雖然聽過匈奴之名,但卻不太了解。隻有公孫善能回答趙學的問題,自然也是由他率先開口:“公子,我先來說道一二吧。匈奴乃是邊荒蠻族之一,天生精於騎射,在野戰中殺傷力極大。我趙國自建國以來在野戰中打贏匈奴的次數屈指可數,就算是贏了死傷也是遠遠大於匈奴!趙武靈王設雁門郡,主防匈奴!至於李牧此人,我倒是沒什麼印象。”
根據公孫善的話,趙學也逐漸回憶起了雁門郡,也就是後來雁門關的一些情況。
記得當時百度詞條的介紹就是: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裏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製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製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誌》描述這裏“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
至於其餘的卻是唐代之後,暫且不表。
“既然公孫善不知道李牧的情況,那我就來說說吧。”清了清嗓子喉,趙學麵色嚴肅的說道:“李牧此人乃是不可多得的帥才,依我看來,如果繼續磨練的話,那將成為堪比秦國白起、王翦、我國信平君的大將!”
聽到這裏,除了公孫善之外,其餘幾人確是沒有什麼表情。他們雖然聽過白起、王翦、廉頗的威名,但卻沒有什麼具體印象。鯨蒲更是直接說道:“什麼李牧王牧的,肯定比不上公子大才!”這句話倒是引來了諸人的一致讚成。
趙學則是跟公孫善對視一眼,無奈苦笑。隨後趙學詳細的介紹了一下李牧、白起、王翦、廉頗等人的戰績,這才把幾個渾人鎮住不在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