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廣東省很早就有一句嘲諷女人搶著說話的流行俗語:“三個女人可以成為一個城市。”在我工作中,不少職工也曾將單位的菜市場稱為“廠裏的新聞早報。”那些上市場買菜的女工均喋喋不休地談論廠裏最近發生的奇聞怪事,肆無忌憚地渲染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這些都是形容那些嘮叨女人的形象。其實,男士們未嚐不是如此。
我曾經看過一則諷刺性小故事,說的是一位職員,因為一時大意而犯下了自己都沒有發現的錯誤。上司知道後,就把他叫到辦公室來,隻對他說一句話:“你先坐下吧!”然後,就一言不發,默默地看著這位年輕人。
年輕職員實在忍不住了,對上司說:
“抱歉,你是不是知道我在工作的時間中,溜到咖啡店去過?”
“喔,原來你還這麼做過。”
“那麼,是不是因為我前天遲到的事呢?”
“喔,還有這件事啊!”
就這樣,年輕的職員麵對沉默不語的上司,陸續地將自己的“罪行”和盤托出。
這樣的情形,也經常出現在母親與子女之間。如果一位母親一開始就像連珠炮那樣,嘰哩呱啦地罵個不停,那麼,作為子女,恐怕一點都不會感到畏懼吧。由此可見,喋喋不休,自說自話,隻會自食其果,而多聽少說則威力無窮。
那麼,少說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呢?讓我們一起體味一下其中的趣味吧:
在某個宴會上,好幾個人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文學、哲學等話題。
大家越說越開心,彼此奉承一番,言語中不時夾雜著英文專用術語,真是吹牛吹得不亦樂乎。
這樣不知不覺過了大約一兩個小時之後,大家忽然發現,其中有個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始終微笑著,認真地傾聽大家的談話。
於是,大家就問他:
“你一直默默地聽我們說話,而自己卻不發言,是不是認為我們很幼稚呢?”
他隻是微笑地搖搖頭。
另一個人就說:“真是慚愧呀!我們裝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其實都隻談到表麵而已,根本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你靜靜地聽了這麼久,請客觀地說出你的看法好嗎?”
他隻回答一句話:
“各位都很厲害,可以讓我作參考。”
他以區區幾句話,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後來,又有人跑去問他,他才老老實實的表示:
“他們說什麼我全都不懂,想插嘴也插不上,所以隻好沉默不語了。”
由此看來,一個人要想在交際上取得成功,恰到好處地說話,那麼自己首先就應該少說別人不感興趣的話;不要隻講自己,表現自己,喋喋不休唱獨角戲;而應善於傾聽,該沉默時就沉默,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把握好插話的時機
在別人說話時,我們不能隻聽到一半或隻聽一句就裝出自己明白的樣子。我們提倡在聽別人說話時,要不時做出反應,如附和幾句“是的”等話語,這樣既讓說者知道你在聽他說,又讓他感覺你在尊重他,使他對對你產生濃厚的興趣。
但是,萬事都有忌,都要有把握分寸的地方。許多人過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往往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中途插嘴,這種急躁的態度,很容易造成損失,不僅弄錯了問話意圖,中途打斷對方,還有失禮貌。不錯,在別人說話時一言不發也不好,對方說到關鍵的時刻,說完後,你若隻看著對方,而不說話,對方會感到很尷尬,他會以為沒有說清楚而繼續說下去。
還有不少人在傾聽別人說話時表現得唯唯諾諾的樣子,哼哼哈哈,好像什麼都聽進去了,可等到別人說完,他卻又問道:“很抱歉,你剛才說什麼?”這種態度,對於說話者來說是有失禮節的事。
所以說,即使你真的沒聽懂;或聽漏了一兩句,也千萬別在對方說話途中突然提出問題,必須等到他把話說完,再提出:“很抱歉!剛才中間有一兩句你說的是……嗎?”如果你是在對方談話中間打斷,問“等等,你剛才這句話能不能再重複一遍?”這樣,會使對方有一種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覺,顯然,對你的印象就沒那麼好了。
聽人說話,務必有始有終。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不多。有些人往往因為疑惑對方所講的內容,便脫口而出:“這話不太好吧!”或因不滿意對方的意見而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當對方有些停頓時,搶著說:“你要說的是不是這樣……”這時,由於你的插話,很可能打斷了他的思路,要講些什麼他反而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