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社會中,也有很多以錯製錯的例子。比如:有一對結婚不久的農民夫妻。老公很懶,每天日上三竿還不起床,地裏的農活也不好好做,家務活更不做。老婆一直勸說丈夫勤快一些,老公根本不聽,還說:“我愛怎樣就怎樣,你管不著。”老婆沒有辦法,就對老公:“你愛怎樣就怎樣,我不管了;但你也別管我。”老公說:“隻要你不管我,你愛怎地怎地。”於是妻子也學丈夫的樣子,早上不起床,不做飯,不做家務,還整天往娘家跑。老公餓了沒有飯吃,渴了沒有水喝,因為有言在先,也沒法跟老婆計較。終於,老公也不得不自己做些飯吃,但從沒做過飯,做的飯沒滋沒味,實在不願意吃。老公沒有辦法了,便跟老婆妥協:“你隻要好好跟我過日子,做好家務,給我做飯,我就聽你的。”後來,在老婆慢慢‘教導’下,老公還成了一個很勤快的人。老婆在這裏以懶製懶,終於使丈夫改邪歸正。
把“意見”變成“建議”
這是一個充滿著“意見”的時代,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個人唯有從心理上去適應它,切不可鑽進“意見”的牛角尖;善於看到“意見”的背麵,並從“建議”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一個交流與溝通的意想不到的廣闊空間,對於處理和上司的關係尤其如此。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楊修自認為學富五車、才智出眾,因而恃才放曠。他生活在曹操的帳營裏,卻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裏,常常口出狂言,做事也是自作主張。曹操十分不悅,最後終於找了個借口把楊修殺掉了。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將不如卒、君不如臣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明卒被昏將壓抑、扼殺的情況同樣層出不窮。如果你是一位聰明的小卒,卻遇到了一位無能的昏將,你該怎樣做才能不但不使自己落入被壓抑的境地,反而使上司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議呢?
(1)兼並他人的立場
孫先生是一家比較知名的網絡公司的總經理助理。他的頂頭上司劉總原先是搞技術的,對企業管理一知半解,卻經常直接插手管理部門的事,把管理的層級體係搞得亂七八糟。其他部門雖然表麵上敢怒不敢言,但私下裏不無怨聲載道,讓孫先生與其他部門溝通協調倍感吃力。
經過思考,孫先生決定采用“權威”兼並策略。他對劉總說:“您的權威應該包含著技術權威和管理權威兩個層麵,劉總的技術權威已牢固樹立,而管理權威則有些薄弱,亟待加強。”劉總聽後,若有所思。
孫先生巧妙地兼並了劉總的立場,結果獲得了成功。後來,劉總果然越來越多地把時間用在人事、營銷、財務的管理上,企業的不穩定因素得到控製,運營進入了高速發展狀態,孫先生的各項工作也順風順水,漸入佳境。
兼並上司的立場,的確不失為向上司提意見的上策。首先,它沒有排斥上司的觀點,而且站在上司的立場,最終是為了維護上司的權威,出發點是善意的;其次,這種策略是一種溫和的方式,能夠充分照顧上司的自尊,易於被上司接受,效率較高;另外,它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需要很高的社會修養,並能夠針對不同情況,不斷提出有效率的兼並上司立場的意見,久而久之,自己個人的領導能力亦會迎風而上,飛速提升。
(2)多獻“可”,少加“否”
在下屬向上司“進諫”時多獻“可”,少加“否”,包括兩層含義:其一,要多從正麵去闡明自己的觀點;其二,要少從反麵去否定和批駁上司的意見,甚至要通過迂回變通的辦法有意回避與上司的意見產生正麵衝突。
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根據業務發展情況需要配一名專管業務的副手,這時你想提拔一位懂業務、有經驗的下屬任此職,而上司卻準備從其他部門派一名不懂這方麵業務的外行人任職。在這種情況下,你可把話題多用於部門副經理應具備的條件和你所提人選已具備的條件上,而不應用在反駁上司所提拔候選人上。這樣既可以避免與上司發生直接衝突,又能把話題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