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3)(1 / 3)

“王某借了李某的錢不肯還,這真是豈有此理!”昨天你對一個朋友說。這是你從李某那裏聽來的而替李某鳴不平的話。人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你明白了人類的這一弱點,你就不會詆毀王某。一旦你若有機會見到王某,他也會告訴你,他雖借了李某一筆錢,但已和李某說清楚了,是因店裏進貨資金緊張,暫借李某三萬元作為周轉金,待兩個月時間連本帶息一並支付,並立有字據為證。可剛到一個月時間,李某因急於購房,想拿回現款,而王某確實資金押在貨物上尚未持有現金,故實難支付,所以不能說他賴債。由此看來,人與人的種種關係大半如此複雜,你若不知內情,就不要胡說八道。

社會上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逢人便說。世間不知有多少悲劇由此而生。你雖不是這種人,但偶然談論別人的短處,也許無意中就為別人種下了惡果。而這種惡果的滋長,是你所料想不到的。

(4)注意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習俗各異。一個規模較大的單位不可能隻由本人組成,一定還會有來自各地的同事,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同的地方,語言習慣不同,自己認為很合適的語言,在其他不與你同鄉的同事聽來,可能很刺耳,甚至認為你是在侮辱他。

比如:小夏是西北某地區人,而小秦是北京人。一次兩人在業餘時間閑聊,談得正起勁,小夏看見小秦頭發有點過長,便隨口說:“你頭上毛長了,該理一理了。”

不料小秦聽後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長了呢!”

結果兩人不歡而散。

無疑,問題就出在小夏的一個“毛”字上。小夏老家那個地方的人都管頭發叫做“頭毛”,他剛來北京時間不長,言語之中還帶著方言,因此自覺地說了出來。而北京人卻把“毛”看作是一種侮辱性的罵人的話,什麼“雜毛”、“黃毛”,無怪乎小秦要勃然大怒了。

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在與同事交往的過程中,必須留心對方的忌諱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傷同事間的感情。即使對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諱,雖情有可原,但你終究還是冒犯了他,因此應該特別留心。

(5)不要展示自己的優越

有些人動不動就提到自己或家人的輝煌業績和顯赫地位,向同事們炫耀,這會引起大家的不快,甚至導致大家對你的厭惡和反感。

“我在北大當學生會主席的時候……”

“我在國家外經貿部的哥哥……”

“我家的大理石地麵……”

久而久之,同事也會覺得你“高人一等”、異於常人,所以,就會把你摒棄在他們這些“常人”的圈子之外,冷漠你,孤立你。

說話的語氣在同事中間應以謙和淡雅為主,切不可中氣傲慢,才能在同事當中顯出你具有良好的品質,溝通與交流就會輕鬆自如。

努力達成雙贏的談判

人們往往認為談判的成功在於自己獲得了更大的利益或減少了最小的損失,其實不然,成功的談判者,一般都把衝突當作是相互了解和成長的機會,而且認為妥協比勝利還重要。成功的談判者有心計、能敏感察覺他人的需要,即使受到人身攻擊,也不會有情緒反常,而且始終抱持正確態度:尋求雙贏結果。

在雙贏情境中,談判雙方都從談判中或多或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即使沒有達成預期的結果,也不會有人空手而返。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對談判的結果感到滿意,不過每個人多少可從中獲益,所以大家還是會努力促成談判。一旦獲得雙贏的結果,談判雙方會更加努力尋求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