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北地,彈汗山時雙方的一輪“交流”之後,劉玄德與公孫瓚兩個人再一次坐下來,好好地交談。
隻是與之前的那次不一樣。雙方互相對視著,都沒有之前的親熱與感情。劉玄德的表情有些無奈,而對麵的公孫瓚,在最開始的憤怒之後,多少有點羞愧。
他並不是什麼都不懂。事實上在最開始的時候他說出那些話,並不是單純的因為白癡,或者單純的覺得這些事情無足輕重,這裏麵帶有一些試探的性質。就是說,他想要試探一下劉玄德對這件事的態度。
而最終,試探的結果就是,劉玄德對此非常重視。
“隻是一群叛賊而已。”
在兩個人沉默了一會兒之後,第一個開口說話的還是公孫瓚。他這樣嘟囔了一下,似乎是想要為自己的行動找借口:
“既然是敵人,就應該殘酷的對待才行!現如今天下大亂,天下有多少反賊?叛逆。我將他們殺死,才能威懾天下,才能讓那些人明白背叛的代價,我有什麼錯?有什麼錯?!”
“……”
劉備沒有回答,隻是繼續平靜的看著公孫瓚,等待著他的接下來的,進一步的發言。
“是的,好吧,我承認,我做的可能有點過分了。”
在劉玄德的沉默之下,公孫瓚那種理直氣壯的勇氣泄掉了不少。態度也軟化了一些。
雖然實際上,他的內心深處正在對著自己大喊大叫著:“我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什麼,憑什麼要向玄德道歉?”但是,至少在表麵上,他仍舊做出一副誠心誠意的悔過了的模樣,這樣對劉玄德說:
“玄德你的工廠和礦山,還有棉花地都需要足夠多的奴隸對不對?是的,是的,我的確不該殺了他們。這些人能賣上一個好價錢。讓他們給我們做努力,比一時間殺了他們更好。”
麵對這樣的公孫瓚,劉玄德的態度軟化了一點。甚至說,他開始,忍不住的檢討自己的錯誤——
是的,最開始的時候,自己麵對公孫瓚應該更加強勢。他是自己的師兄,也是自己的摯友。自己應該第一個用自己的仁義與價值觀念感染他來著。
但是自己因為貪圖省事,在察覺到了公孫瓚與自己的價值觀有不小的差距之後,便毫不猶豫的放棄了這條困難的道路。雙方隻是合作,甚至,隻是相互利用而已。這種合作與相互利用,是建立在劉玄德與公孫瓚之間的私人交情,以及相互之間的默契與信任上的。而並非雙方誌同道合。
這是劉玄德出道最初,並沒有考慮周全,如同現在這樣拉攏人心,感染力也不夠強的時候犯下的錯誤。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劉備很忙,非常忙。忙的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公孫瓚談心,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向公孫瓚灌輸自己的理念。
少有的幾次,最終的結果也都不理想。公孫瓚總在嘲笑劉玄德,說劉備是婦人之仁,說劉備的這些觀念沒有什麼意義。
“玄德啊,你去北地看看就知道了。看看草原上那些牧民是怎麼生活的,就該知道這個天下是何等模樣了——我等之所以有資格坐在這裏,是因為天下之大,天下之富庶,就像是你說的那樣,大漢乃是天選之民。所以才有足夠的資源來談論仁義。
北地蠻夷則不同。他們的一生都在煎熬。與天氣,與敵人,與各種的災害……就算是大部落的首領,生活的也不如中原的普通自耕農更好——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生活理所當然是野蠻而且瘋狂的——
所以說。”
最終,公孫瓚得出的結論讓劉玄德覺得非常驚訝,甚至可以說有些害怕——那就是——
“所以說,所謂的仁義道德,其實都是假的。”在十幾年前,劉玄德與公孫瓚的那次談話的最後,借著酒興,公孫瓚說出了這樣的話:
“隻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身處的環境不同,養成的就不同——而實際上,人總是人,南方的人和北方的人,漢人與匈奴人,沒有任何區別。玄德,你明白我的意思麼?
沒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