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智VS欲望——自控力認知(4)(1 / 2)

這道理很明顯,按理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決定,但很少人能夠不經交戰而采取正確的行動。甚至交戰的結果,仍是消極與黑暗的一麵戰勝。

戰勝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想想看,你戰勝自己的次數多呢,還是時常姑息縱容了自己?

沃爾特·斯科特先生曾經在一家律師事務所打工,他的工作很無聊,工資很低,和打字員的差不多。但是到了晚上,他就會看書學習,堅持了很多年。之所以他今天能夠取得成就,就是因為當年他冷靜、勤奮,並且具有頑強的毅力。當時他打印一張紙能得三分錢,如果打印的紙張多,他就能發到更多的工資。他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能夠多掙些錢來買書。經過努力,他一天能夠打印一百二十張,也就是說可以拿到三十先令。由於買不起新書,他就用省下的錢買幾本舊書來看。實際上,他的工作效率這麼高,就是當時在律師事務所練出來的。

一個勤奮的人,必定能戰勝自己的惰性。許多本來可以做到的事,都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退縮,而把成功的機會錯過了。當我們嚐試一項新工作,接觸一個新環境,應付一個新場麵的時候,總難免有一種向後牽拽的力量。我們常會退縮地想:還是安於現狀吧!還是省事為妙吧!還是不要冒險吧!於是,就在這種消極的決定中,不知多少可貴的機會白白流失了。許多人抱怨自己一事無成,恐怕這消極的處理事情的習慣是使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

每個人都知道公正廉潔是可敬的,偏私貪欲是可恥的,但事到臨頭,往往難以把持自己。其實,那正是被另一個自己所戰敗的明證。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不能戰勝自己是可悲的。

另外,如果知道寬恕是一種美德,那麼你為什麼還不肯早一點把眼前瑣碎的得失恩怨放開看淡呢?

要知道,我們有時痛苦困擾、猶豫不安,那隻是因為心情上有兩種相反的力量在相持不下。讓我們明智一點,早做抉擇,就會覺得生活的道路豁然開朗起來。

勤與惰,清醒與執迷,並非距離遙遠,而隻是薄薄的剃刀兩麵,其間隻有一刃之隔。你翻過這一刃之隔,便是勤奮與清醒;留在那邊,便是懶惰與執迷。而你要不要翻過,往往隻在短短的一念之間。

◎戰勝自己,你便是強者

凡是能夠肯定自己,征服自己,控製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就具備了足夠的力量戰勝事業和生活中的一切艱難,一切挫折,一切不幸。

——《成功之道全書》

我們奮鬥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陷入成功與失敗的旋渦中。我們不輕易服輸,相信隻要自己努力就沒有什麼戰勝不了的。然而太多的時候,麵對惡劣的環境,麵對天災人禍,麵對重重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在心理上首先否定了自己,因而選擇了放棄,選擇了失敗。

奧古斯汀和巴德同時到醫院去看病,分別拍了X光片,其中巴德原本就生了大病,得了癌症,而奧古斯汀隻是做例行的健康檢查。但是由於醫生取錯了照片,結果給了他們相反的診斷。病況不佳的巴德,聽到身體已恢複,滿心歡喜,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居然真的完全康複了;而本來沒病的奧古斯汀,經過醫生的宣判,整天焦慮不安,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意誌消沉,抵抗力也跟著減弱,結果還真的生了重病。

周圍的人看到這種情景,真是哭笑不得。

因心理壓力而得重病的奧古斯汀是該怨醫生還是怨自己?烏斯蒂諾夫曾經說過:“自認命中注定逃不出心靈監獄的人,會把布置牢房當作唯一的工作。”奧古斯汀以為自己得了癌症,於是便陷入不治之症的恐慌中,腦子裏考慮得更多的是“後事”,哪裏還有心思尋開心,結果被自己打敗。而真的癌症患者巴德卻用樂觀的力量戰勝了疾病,戰勝了自己。

日本忍者的訓言中有一則:“戰勝自己,我便是強者。”當你遇到挫折或身處逆境時,都應該頑強拚搏,有戰勝困難的自信和勇氣,那樣的你就是一個強者,一個誰都打不敗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