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提升自控力,做心平氣和的自己(2)(1 / 3)

實驗結果表明,停止供應食物的時間在六小時以內,或者超過二十四小時,黑猩猩的成功率都很低。成功率最高是在停止供應食物六至二十四小時這段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做出如下解釋:黑猩猩不太餓時,獲取食物的內驅力就不強,因此它們解決問題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由於其他幹擾而中斷動作;黑猩猩餓極了時,由於獲取食物內驅力過強,而忽略了取得食物的各種必要步驟,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隻有在饑餓適度,內驅力強度適中時,它們才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力集中,行動靈活,成功率高。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到,情緒的強弱與解決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曲線關係,內驅力過高或過低,也就是當情緒過於高漲或低落,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隻有當情緒既積極振奮,又不乏鎮定從容時,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有人可能會對此提出異議,動物怎能跟人相比,人除了受情緒支配外,還會受理智支配,上麵的實驗結果決不能推廣到人類中去。

事實上,心理學家在人群中也做過類似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赫布曾就情緒喚醒水平和操作效率的關係進行過調查。統計分析結果是,人剛剛從睡眠中醒過來時,操作效率最低;中等水平情緒喚醒時,效率最高;高水平的情緒喚醒反而導致效率的下降。

其原因跟黑猩猩實驗相似。因為人們麵臨的任務是相當複雜的,有些特殊的專業問題需要靈活的反應和敏捷的思維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情緒喚醒水平太低固然不利於操作,情緒水平太高會使中樞神經係統反應過於活躍,在同一時刻對過多的方麵做出反應,結果反而阻礙了對工作本身有關的最佳反應的出現。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事情:考場上,一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因臨場的狀態不佳,致使頭腦一片空白,反應遲鈍,思路閉塞,情緒浮躁不安,結果成績平平。

實際上,無論做任何事情,內驅力適中、情緒穩定、自控力強都是非常重要的。臨場的心理體驗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成績的好壞。

運動員的體驗告訴我們,為了成為一個獲勝者,你必須認為你是一個獲勝者。因為當你信心百倍地參與競爭時,會領略到“搏殺”的刺激,獲得成功那一瞬間的興奮與滿足;而當你心事重重、無精打采,或過度緊張時,就會嚐到不安、沮喪煩躁和焦慮的滋味。

拳擊比賽很容易得出結果:一勝一負。然而總是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耐力最強的一方獲勝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體質較弱的一方有較好的自我感覺,他就有可能獲勝。相信自己會勝的一方比沒有這一信心的另一方具有明顯優勢。

在拳擊術語中,這叫“最佳競技狀態”。帶著自我失敗感覺的拳擊手會發揮失常,他會逃避,因為他害怕他的對手。

實際上,情緒穩定會使一個人有更大的耐力,反應更為敏銳。它使腎上腺素流動,給人補充信心,使他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一個人的身心配合默契,更利於戰勝對手。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內驅力適中的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有自信、勇氣、衝動,或者是冷靜、輕鬆,或者是堅定、決心,也或者是創造力、幽默感,更或者是敢冒險、靈活、隨機應變……所有這些能力,細想一下,你會發覺都是一份內心裏的良好感覺。

因此,生活中情緒穩定、自控力良好的人往往表現出堅毅、愛和麵對現實的活力。他們神采煥然,專注負責,勇於開拓。他們敢及時把握機會做改變,而不優柔寡斷,所以能把握時運。他們不逃避現實,所以,好運氣更容易降臨在他們身上。這樣的人就處於內驅力適中的狀態。相反,內驅力過高或過低的人,情緒掌控能力比較差,也更容易遭遇到失敗。

◎哪些人更需要控製情緒

那些強硬的性情可能不會必然產生惡果,可是這性情需要自律和自我控製來加以約束。

——《成功交際法則》

約翰遜博士說:“在長大的過程中,人隨著經驗的增加,在不斷的進步中日趨成熟,他們性格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他們的成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會比錯誤本身更容易讓人墮落。那些聰明人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他們懂得吸取教訓。可是有些人從錯誤裏找不到經驗,會更加痛苦地走向變得狹小的人生之路,最後等待他們的,就隻有墮落的深淵。”

性格強硬往往是年輕人不成熟的表現。這種熱情能通過正確的引導應用在有益的事情上。在美國,有位叫斯蒂芬·傑拉德的法國人獲得了輝煌成就。他這樣說道:“對於那些脾氣大的員工,我認為他們很有能力,我會雇傭他們,讓他們單獨擁有一間辦公室。我了解這些人,隻要是不為爭吵消耗掉熱情,不給他們與人爭執的機會,他們對待工作一定會是充滿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