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是老生常談,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即使你讀過各個時代很多偉人寫的有關憂慮的書籍,你也不會看到比“船到橋頭自然直”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有用的老生常談了。事實上,隻要我們能多利用那些古老的俗語,我們就可以過一種近乎完美的生活。然而,如果不加以利用,知識就不是力量。本書的目的並非告訴你什麼新的東西,而是要提醒你注意那些你已經知道的事,鼓勵你把已經學到的那些加以應用。
已故的佛烈德·富勒·須德有一種能把古老的真理,用又新又吸引人的方法說出來的天分。有一次在大學畢業班講演時,他問道:“有誰鋸過木頭,請舉手。”大部分學生都舉了手。他又問:“有誰鋸過木屑?”沒有一個人舉手。
“當然,你們不可能鋸木屑。”須德先生說,“過去的事也是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已經做完的和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就是在鋸一些木屑。”
棒球老將康尼·馬克八十一歲時,我問他有沒有為輸了的比賽憂慮過。
“我過去常這樣。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對我完全沒有好處,磨完的粉不能再磨,”他說,“水已經把它們衝到底下去了。”
傑克·鄧普塞在和我一起吃晚飯時,告訴我他把重量級拳王的頭銜輸給金·童黎的那一仗。“到了第十回合完了,我雖然還沒有倒下去,但臉已經腫了,而且有很多傷痕,兩隻眼睛幾乎無法睜開。……我看見裁判員舉起金·童黎的手,宣布他獲勝……我不再是世界拳王了,我在雨中往回走,穿過人群回到自己的屋裏……
“一年之後,我再次跟童黎比賽,結果仍是如此,我就這樣永遠完了。要完全不為此事發愁確實很困難,可我對自己說:‘我不能生活在過去的陰影裏,我要承受這次打擊,不能讓它把我打倒。’”
於是,他努力忘掉失敗,集中精力為未來謀劃,他經營百老彙的鄧普賽餐廳和大北方旅館,他安排和宣傳拳擊賽,舉辦有關拳賽的各種展覽會。這樣,他既無時間也沒心思去為過去擔憂。“我現在的生活,比我做世界拳王時要好得多。”
莎士比亞告訴我們:“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著為自己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創傷。”
我曾經到星星監獄去看過,那裏最令我吃驚的是,囚犯們看起來都和外麵的人一樣快樂。監獄長告訴我,這些罪犯剛去時都心懷怨恨而脾氣很壞。可是幾個月後,大部分聰明一點的人都能忘掉他們的不幸,安下心來適應他們的監獄生活。他還告訴我,有一個犯人過去在園林裏工作,他在監獄圍牆裏種菜種花時,還能唱出歌來,因為他知道,流淚是沒有用的。
當然,有了錯誤和疏忽都是我們的不對。可是,誰沒犯過錯呢?拿破侖在他所有重要戰役中也輸過三分之一的戰役。也許我們的平均紀錄比拿破侖還少呢。何況,即使動用所有國王的人馬,也不能挽回已經過去的東西。
◎挫折不等於不幸
困難並不意味著不幸,或許它會是一種幸運的開始。
——《人性的優點》
曆史上,許多舉世聞名的人物都有身體上的缺陷。如拜倫爵士長有畸形足,朱利亞斯·愷撒患有癲癇症,貝多芬後來因病成了聾子,拿破侖則是有名的矮子,莫紮特患有肝病,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小兒麻痹症患者,而海倫·凱勒更是從小就又聾又盲,包括下麵我們要提到的這位名人,然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有幾人不知?
在我家附近,有一位名叫愛德華·道喜的人在經營一家租車店,專門出租高級客車。我十分欣賞此人。他很善於聽別人講話,心胸開闊,又喜歡接受新事物,具備多項才能。有一次,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偶然談到一個話題,我們認為那些偉人和成功者通常都是能夠克服困難的人。接著,愛德華問我:“你聽說過一個叫納達尼·包德齊的名人嗎?”
我問他此人是不是非常精通航海術。
愛德華回答道:“是的,就是他!納達尼·包德齊生於1773年,享年六十五歲。他從懂事時起到十歲之間,大部分是以自修的方式學習,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閱讀牛頓的《數學原理》。十年後,他已經算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數學家了。由於他喜歡航海,於是又開始學習航海術。據說,在一次航程裏,他教導全體船員(包括船上的廚子)如何用觀察月亮與星座的關係來計算船舶的位置。後來,他寫了一本非常經典的有關航海術的書。這對一個幾乎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你難道不這樣認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