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劣勢轉化為優勢
一位神父要找三個小男孩,幫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1000本《聖經》銷售任務。
神父覺得自己隻能完成300本的銷售量,於是他決定找幾個能幹的小男孩賣掉剩下700本《聖經》。神父對於“能幹”是這樣理解的:口齒伶俐,小男孩必須言辭美妙,讓人們欣喜地做出購買《聖經》的決定。於是按照這樣的標準,神父找到了兩個小男孩,這兩個男孩都認為自己可以輕鬆賣掉300本《聖經》。可即使這樣還有100本沒有著落,為了完成主教分配的任務,神父降低了標準,於是第三個小男孩找到了,給他的任務是盡量賣掉100本《聖經》,因為第三個男孩口吃很厲害。
5天過去了,那兩個小男孩回來了,並且告訴神父情況很糟糕,他們總共隻賣了200本。神父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兩個人隻賣掉了200本《聖經》呢?正在發愁的時候那個口吃的小男孩也回來了,他沒有剩下一本《聖經》,而且帶來了一個令神父激動不已的消息,他的一個顧客願意買他剩下的所有《聖經》。這意味著神父將賣掉超過1000本《聖經》,神父將更受主教青睞。
神父徹底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兩個小男孩讓自己失望,而當初根本不當回事的小結巴卻成了自己的福星,神父決定問問他。
神父問小男孩,你講話都結結巴巴的,怎麼會這麼順利就賣掉我所有的《聖經》呢?小男孩答道:我……,跟……見到的……所有……人……說,如……果不……買,我就……念《聖經》給他們……聽。
故事中的哲理:故事中的小男孩知道自己的劣勢就是口吃厲害,所以他順勢將自己的劣勢轉化成了優勢――顧客們都很害怕聽見一個口吃厲害的人讀上一段《聖經》,於是他的《聖經》賣得精光。而且在賣《聖經》的過程中,有位顧客為他的精神打動,所以打算幫助他買下所有剩下的《聖經》。所以,有的時候劣勢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果引導的好,就會把劣勢轉化為優勢。
自認一事無成的兩位畫家
(不要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他同時是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音樂家、哲學家、科學家,他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幾個世紀,他的代表作品《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人類曆史上最經典的作品。
但是,還有一件事也許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在1519年,當時達·芬奇正客居法國,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著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實現了,他很痛快地對身邊的人說,我的一生,不過是利用白天來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荷蘭最傑出畫家凡·高,他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們人類曆史上的經典作品,他的許多作品在今天都是價值連城。
但是,他在自己的最後時刻,一直在為自己沒有什麼成就而痛苦。他甚至因為自己一直畫不出他心中認為的傑出作品而燒掉很多畫作。
他在最後時刻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
就是這樣兩個為自己沒有成就而痛苦,認為自己一事無成的人,幾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世界,成為全人類的自豪和驕傲。
故事中的哲理:兩位舉世無雙的偉大的畫家,卻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目標更加宏偉和遙遠,他們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數人取得了一點成績,往往就忘乎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成為傑出和偉大的主要原因。
時機被錯過了就永不回頭
有一個創業的年輕人在遭受了幾次挫折後,有點灰心了,很茫然地依靠在一塊大石頭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這時,從遠處走來了一個怪物。
“年輕人!你在做什麼?”怪物問。
“我在這裏等待時機。”年輕人回答。
“等待時機?哈哈……!時機是什麼樣,你知道嗎?”怪物問。
“不知道。不過,聽說時機是個神奇的東西,它隻要來到你身邊,那麼,你就會走運,或者當上了官,或者發了財,或者娶個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極了。”
“嗨!你連時機什麼樣都不知道,還等什麼時機?還是跟著我走吧,讓我帶著你去做幾件於你有益的事吧!”怪物說著就要來拉年輕人。
“去去去!少來這一套!我才不會跟你走呢!”年輕人不耐煩地說。
怪物歎息地離去。
一會兒,一位長髯老人(我們常說的時間老人)來到年輕人麵前問:
“你抓住了它嗎?”
“抓住它?它是什麼東西?”年輕人問。
“它就是時機呀!”
“天哪!我把它放走了!”年輕人後悔不迭,急忙站起身呼喊時機,希望它能返回來。
“別喊了。”長髯老人接著又說:“我來告訴你關於時機的秘密吧。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家夥。你專心等它時,它可能遲遲不來,你不留心時,它可能就來到你麵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麵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麼它將永不回頭,使你永遠錯過了它!”
故事中的哲理:我們都渴望時機的來臨,因為一次時機往往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但當時機真正來臨時,我們往往由於渾然不覺而錯過,時機是不會為了誰而停留的,它一旦被錯過,就永遠不會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