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家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天山以南有且末、小宛、精絕、扞彌、於闐、皮山、莎車等國,被稱為“南道諸國”;在北緣有危須、焉耆、尉犁、烏壘、 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等國,被稱為“北道諸國”;在蔥嶺一帶還有蒲犁、無雷等國;在東端有樓蘭國。
從玉門關到西域,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經樓蘭折向西南,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可至中亞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另一條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可至大宛、康居、奄焉等國。
在西域的眾多國家中,以大宛最為漢人所熟知。
武帝時,聞遙遠的西方大宛國有汗血寶馬,能日行千裏,遂令韓不害率使團出使大宛,欲以重金換取天馬。
韓不害出敦煌,經樓蘭,跋涉半年才抵達大宛。
大宛國王毋寡接見韓不害,韓不害以珠寶絲綢並一匹純金做成的金馬相求換取大宛天馬。毋寡與群臣商議,以為漢朝遙遠,即使得罪也無妨,於是拒絕了這一要求。
韓不害見半年艱難全無所獲,怒而擊碎金馬而走。大宛國王怒於漢使無禮,令下屬於半路截殺漢使,結果大宛的盟國鬱成將漢使盡數截殺。
消息傳回,漢武帝大怒,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領六千羽林軍,發各郡國囚徒惡少共二萬人遠征大宛。
然而,這一次出征卻是一次大失敗。
由於出發前正值秋收,關東發生罕見的大蝗災。集結到敦煌的大軍沒有充足的給養既倉促出發。至於軍糧,就沿途向西域各國籌集。有拒絕交糧的,一律視為大宛盟國,破其城,滅其族。如此一來,西域各國對漢軍惡感大起,紛紛對漢軍陽奉陰違,不願主動相助。
漢軍出征之所以如此倉促,其原因倒不是軍事的,而是源於漢武帝的私心。
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任命他為貳師將軍,其實是為了讓李廣利立功封侯。同時,漢武帝也對西征不大重視。他說過:“大宛兵力不強,若有不超過三千的精兵,加上強弓勁弩,就可將其一舉擊敗。”而前些時候,漢武帝派浞野侯趙破奴去攻打樓蘭,趙破奴隻率領七百騎兵,很快就俘虜了樓蘭王。所有這一切,都令漢武帝以為此次出征也同樣沒什麼問題。
事實證明,輕視對手,就是最大的問題。
李廣利一路耀武揚威,強要西域各國供應糧草。他們都各自堅守城堡,不肯供給漢軍飲食。李廣利沿途攻擊,攻下來的,能得些補給,攻不下來的,也不敢戀戰。至殺害使團的鬱成國,鬱成是大宛的盟邦,不放漢軍過去。這時,漢軍跟上來的士兵不過幾千人,且都人困馬乏。李廣利也不休整部隊,立即下令攻城,結果一敗塗地。李廣利見自己的力量居然連鬱成這樣的小國都攻不下來,對大宛自然無望,不得已,隻好帶領殘兵狼狽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