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如果是千裏馬,又何必非要等待伯樂出現的那天才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呢?命運,永遠把握在自己手中。
做自己的伯樂
昔日穿著同樣校服的同窗,二十年後再聚,有人完成了兒時的夢想,事業有成;有人則還原地踏步,勉強打工糊口。麵對這樣的差距,常有人自我安慰地感歎一句:“沒辦法,誰讓我沒遇到伯樂呢。”
有句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人生的方向盤掌握在自己手中,若自己都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足夠的努力,又怎能指望別人出手相助呢?
拿破侖在一次去郊外打獵的途中,突然聽見不遠處的河裏有人喊救命,便快步走到河邊。隻見一個男子在水中拚命撲騰、呼喊、掙紮。
拿破侖看了看,這河並不寬。他不但沒有跳下河去救人的意思,反而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道:“你若再不自己遊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裏!”說著,竟真朝水中離那落水者幾米遠的地方開了兩槍。
那人見拿破侖要用槍殺死自己,嚇得臉色慘白,一時什麼都不顧,奮力自救,終於遊到了岸邊。
身邊的隨從臉色不禁有些難看,小聲嘟囔著:“這也太殘忍了!連一點愛心都沒有。”
此時,拿破侖收起了厲色的威嚴,轉而心平氣和地對隨從說:“我之所以拿槍逼迫讓他自己遊上岸來,是想告訴他,自己的生命本就應該自己負責。”
自己的生命就應該自己負責。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掉入人生的“枯井”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就是外界加諸在身上的“泥沙”。與其淒慘地號叫,抱怨命運的不公或是渴望他人的憐憫和幫助,不如換個角度來看,把它們當作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堅持不懈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枯井裏,我們也依然能走出來。
從更廣義的範圍上來說,自救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要求。如果適應不了大環境,最終隻能像幾億年前的恐龍那樣被淘汰。也就是說,自救是一個不斷改變、進化的過程:在審時度勢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與周圍的事物、人或自然去磨合,抓住“求生點”,從而轉變局勢。從適應環境到利用環境,自救的門道便爐火純青了。
我們總說,每個人遇到各種苦難或厄運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對待困境的態度。堅韌不拔的信念和希望讓人們創造出奇跡,他們深知逆境中的救世主隻有也必須是自己。
從前,有個放牛娃上山砍柴,突然遇到老虎。放牛娃嚇壞了,他拔腿就跑。然而,前方已是懸崖,後麵的老虎一步步地逼近。
為了生存,放牛娃決定和老虎決鬥。就在他轉過身麵對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時,不幸一腳踩空,向懸崖下跌去。千鈞一發之際,他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棵小樹。放牛娃暫時鬆了口氣,但想到自己的處境,又禁不住絕望地哭了起來。上麵是饑腸轆轆的老虎,下麵是陰森恐怖的深穀,四周是懸崖峭壁,即使有人來了也無法救助。
這時,他一眼瞥見對麵山腰上有一位老人,便高喊“救命”。老人發現放牛娃後,歎息了一聲,衝他喊道:“我也沒有辦法呀!看來,隻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啦!”
放牛娃一聽這話,哭得更厲害了:“你看我這副樣子,怎麼可能自己救自己呢?”
老人說:“你與其那麼死揪著小樹等著餓死、摔死,還不如鬆開手,那畢竟還有一線希望呀!”說完,老人走開了。
放牛娃又哭了一陣,嘴裏不停地罵老人見死不救。天快要黑了,上麵的老虎還是不肯離開。放牛娃又餓又累,抓小樹的手也感到越發沒力氣。怎麼辦?他又想起了老人的話,仔細想想,覺得也有道理。是啊,現在除了靠自己還能靠誰呢?這麼下去,隻有死路一條,而鬆開手落下去,也許就會獲得生存的可能。
於是,放牛娃停止了哭喊。他艱難地扭過頭,選擇跳躍的方向。他發現懸崖下似乎有一小塊綠色,會是草地嗎?如果是草地就好了,也許跳下去後不會摔死。他告訴自己,怕是沒有用的,隻有冒險試一試,才能獲得生存的希望。
就這樣,放牛娃咬緊牙關,雙腳用力一蹬,鬆開了緊握小樹的手,身體飛快地向下墜落,耳邊風聲呼呼作響。他很害怕,但又告訴自己絕不能閉上眼睛,必須瞪大眼睛,盡量調整自己落地的地點。奇跡出現了,他落在了深穀中唯一的一小塊綠地上!
後來,放牛娃被鄉親們背回家養傷。兩年後,他又重新站起來了。的確,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人能救得了他,他能依靠的隻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