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國,禮儀之邦。謙虛禮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謙虛是人的高尚品德,屬於人的思想修養。所謂謙虛是虛心不自滿,善於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樂於以彼之長,補己之短。禮貌是人言語行為謙虛恭敬的表現,屬於言行方麵的修養。禮是內容,貌是形式。

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恭謙禮讓、謙虛禮貌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百代。如“孔融讓梨”、“蔡邕倒履迎賓”、“劉備三顧茅廬”、“範仲淹跪拜‘一字師’”,今天已形成優良作風,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恭謙禮讓、謙虛禮貌的道理,不僅上層社會人人知曉,就是平民百姓、老幼婦孺也無人不懂。

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製度雖然過於繁縟,難以掌握執行,同時也有許多封建糟粕,如尊卑、貴賤、等級特權、愚忠愚孝、重男輕女等成為禁錮人們自由的枷鎖。但是,在傳統道德文化中,如人際關係中的謙恭禮讓精神,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應當大力弘揚和繼承,使之成為當代人的文明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