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坎坷的家康,視奢華風雅為累贅,麵對無常世事,他能屈能伸,強攻善守。家康20歲與織田信長結成同盟時,曾因為求成心切,采取過激措施,差點釀成大錯,這對於家康來說是個教訓讓他想起自己也曾困苦潦倒,於是他戒驕戒躁,從此一舉一動都不偏不倚,一言一行能恰到好處,當天下已經唾手可得的時候,他也已經是眾望所歸的“天下人”。
把學習當作習慣和信仰
我認為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
——盧梭
德川家康向來重視學習,一次,他聽說一個名叫林道春的學者頗有才學,為了考驗他,家康在一次有林道春在內的聚會中向大家發問:光武帝是漢高祖的第幾代後人?
沒一個人能回答,家康便直接問道春:你知道嗎?道春立刻回答道:光武帝是漢高祖第九代孫子,在《後漢書》上有記載。
隨後,家康又提了一個問題:反魂香的典故出自何處?依舊無人能答,道春又說道:在漢史的正傳中無從考證,但在白氏文集李夫人的樂府中,和東坡詩注中記載,孝武帝曾焚香召喚夫人的魂魄,應該說的就是這個。
德川家康又問:屈原在《離騷》中提到的“蘭”是什麼種類?
道春毫不猶豫地答道:根據朱文公的注解,應該是澤蘭。
三次都回答得準確無誤,德川家康對道春的才學非常欣賞,對他委以重用。林道春的博學固然讓人欣賞,但是德川家康信手拈來的幾個問題,也說明他同樣是一位飽學之士。
他不喜歡貴族遊樂、奢侈的生活,但是對於史書卻非常感興趣,學曆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認為,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此後有的是學習的時間。所以,除了上課時間就無所謂了。
針對這樣的觀點,劍橋大學的一位專家指出:“這種看法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課外時間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所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學習。
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煩死了,這麼一大堆書,什麼時候能看完啊?”
“要是不用讀書就好了。”
……
你是不是想過,要是小孩子就好了,沒人逼著他們念書。其實不是這樣的。
你可能還記得,小時候自己背起書包去上學的興奮心情,事實上,小孩子天性中有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他們渴望讀書,渴望學知識。
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受世人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曾問一個叫亞魯的小孩子,“小朋友,你想聽故事嗎?我可以講好多好聽的故事給你聽,願意嗎?”
亞魯一聽說有故事,就叫了起來:“你會講故事?你真的會講故事?從來沒人給我講過故事呢。”說著他把自己的其他小夥伴也叫過來:“你們快過來,修女要給我們講故事呢。”
特蕾莎修女給他們講了一個很普通的故事,可孩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特蕾莎修女剛一講完,亞魯就懇求道:“再講一個嘛,修女,再講一個,好不好?”
特蕾莎修女意識到這是引導孩子們認字的好時機,就問道:“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孩子們都說願意。
講完故事以後,特蕾莎修女還教他們認字。他們學得認真而且仔細,很快就把特蕾莎修女教的字都記住了。
特蕾莎修女準備離開時,亞魯走過來,仰起圓圓的小臉,非常期待地對她說:“婆婆,我們明天還可以來嗎?”
特蕾莎修女答應了他們,沒有多久,這裏很快就有了40多個孩子來聽她的講課。
亞魯的母親給特蕾莎修女送來一個木箱,說是請她當凳子用。還有個孩子的父親給特蕾莎修女送來了一個小小的黑板。
上課了,每個孩子手上都捏著一根小木棍,或一根小樹枝,那就是他們的筆。孩子們坐在地上,麵前的空地既是他們的桌子,也是他們的本子。特蕾莎修女在黑板上寫一個字,他們就在地上寫一個字。邊寫邊讀,邊讀邊寫,一個單詞很快就寫會了。
上算術課的時候,孩子們一邊背誦加減法口訣,一邊手舞足蹈,有的孩子恨不得從地上蹦起來。看得出來,學習使他們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