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和明禮是智慧也是修養
在良好的為人法則中,謙和明禮可以說是最能融洽相互情感的良方。謙和,即謙遜,謙讓也M,即謙遜,謙讓也;明禮,即知情,懂禮也。它既是智慧的顯現,也是修養的昭示。
曾國藩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隻不過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對“禮”的理解有明心慧眼的獨到之處。
謙和明禮從實質上來講,就是要求一個人懂禮儀、知進退;懂剛柔、知方圓。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如願以償。
諸葛亮高臥南陽隆中的時候,本來無心出來做官,可是受到劉備三顧茅廬的禮請,就不得不見他。劉備見到諸葛亮,推心置腹談及天下大事,並說自己才疏學淺,智商低下,難以達到誌願,敬請先生出山,好請教他的計謀。幾句謙和明禮的話語,便如願以償地請到了諸葛亮,得到了他鞠躬盡瘁的幫助。由此可見,謙和明禮是獲敬重並贏得人心的最可貴之處。
又如,曾國藩就十分注重對人的態度與禮貌。在他給沅季弟的書信裏就可以看出:“你說雪琴的聲色都很嚴格,凡是能目視千裏的人,也: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以聲音笑貌來拒絕人,都是苦於不自見,苦於不自知。雪琴的嚴格,雪琴不自知,你的聲色,恐怕未必不嚴格,所以也不能自知了!”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小事,然而,可以說是大事中的大事,就像在一時一刻,隻要與人接觸,你就必然給人一個是好還是不好的印象。老子曾經說:“最會做生意的人,深藏不露;道德修養最完善的君子,外貌就像愚笨的人。”這就是我們態度上的修養訓示,並且啟發了我們認識一個人,從態度的修養中,就可以分辨出是君子還是小人。態度上的修養,也可以說是內心修養的體現。
一個人的感觸怎樣,必然在外形上有所表現,如果能有所感觸,而在外形上沒有表露,就足以證明這個人的內心修養境界很高。所以老子說:“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殘缺,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盈滿的東西,好像空虛,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像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像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言辭。”既然有老子所說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的才能,又有若缺、若衝、若屈、若訥的大修養,就是抑製自己的最大原理。
抑製自己就是頌揚他人,就接近於“我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我甘願做天下的川穀”了。所以老子又說:“委屈便能保全,屈枉便能伸直;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持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典範。不自我表揚,反而能明顯;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彰顯;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與他爭。古代所謂委屈便能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做到。”
人生的第一課
修養是人生崇尚和追求的一種好境界。修養在任何時候都有用,特別是它能通過一些小事情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對人生起著重要的影響。
一所著名大學的一批研究生被導師安排到一個大型企業的實驗室參觀。全體同學坐在會議室裏等待總經理的到來。秘書給大家倒水,同學們都表情木然地看著她忙前忙後。隻有一個同學,在秘書給他倒水時,輕聲地說了聲:“謝謝,辛苦你了。”秘書覺得很感動,因為這句很普通的客氣話卻是她今天聽到的惟一一句。
不久總經理進來了,對他們說:“歡迎同學們到這裏來參觀。我看同學們好像都沒有帶筆記本,這樣吧,李秘書你去拿一些我們的紀念冊,送給同學們作紀念吧。”接下來,總經理雙手把紀念冊發到同學們手中。大部分同學都坐著很隨意地接過紀念冊,總經理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看。這時,還是那位同學,在總經理把紀念冊送到他麵前時,很有禮貌地站起來,身體微傾,雙手握住紀念冊恭敬地說了聲:“謝謝您!”
總經理這時點了點頭,伸手拍著他的肩膀問:“你叫什麼名字?”知道答案後,總經理微笑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兩個月後,那位彬彬有禮的同學的畢業分配表上赫然寫著該大型企業的名字。有幾位同學頗不服氣地找到導師說:“他的學習成績隻能算是中等,為什麼選他而沒有選我們?”導師看著他們說:“這是總經理點名來要的。除了學習之外,你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修養是第一課。”
做事先做人,這句話是很古老的一句話,卻永不過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其事業的基礎所在,也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力量。
有修養的人才會有好的人緣
有德行的人絕不會孤單,必定有人來做鄰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相從,同聲相應。你是個有德的人,必定會有有德的人與你親近,你就不會感到孤獨。如果你正在修身進德,就大可不必為沒人了解,沒人親近而苦惱,孔子不是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