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幽默的口才(4)(2 / 2)

如果將諧音與雙關法相結合使用,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清代末年,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不學無術卻參加科舉考試,試卷到手,不能成文。焦急之餘,想在試卷上寫上“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之親戚。”他因不會寫“戚”字,竟寫成“我是李中堂之親妻。”主考官閱後,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由於主考官取考生的“取”與“娶”同音,就把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扯到了一起。

靈活巧妙地應用同音異義詞,可令人開懷一笑且又常含有頗深的隱喻,這是一種典型的調侃,戲弄的言詞方法。

用荒謬答問驅散不愉快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故意難為你或無意中冒犯你的古怪另類的人或事,這時與其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實在不是什麼上策,不如用這種比之更為荒謬的方法,使對方看清自己要求的不當之處。

某刊物的編輯,在讀完一位作者的兩篇來稿後,發現幾行簡短的附言:“我將在收到退稿的當天夜裏,站在本市最高的建築物上,把退稿撕成碎片,隨風飄散,然後,我就雙眼一閉——好好地想一想。”麵對這位作者荒謬的來信:“大作已拜讀,經研究決定,退你一篇,留下一篇。這樣你在今夜站在高層建築物上,好好想想時,隻要閉上一隻眼睛就夠了!”

細細回味一下,不難看出編輯麵對作者荒謬的要求時的良苦用心,其中的幽默也頗有些意味。

科學與謬誤是天生的一對對立體,但科學家在用荒謬回答荒謬時卻是得心應手。

有位科學家發現了x射線,有一天,這位叫倫琴的科學家收到一封信,來信者說他胸中殘留著一顆子彈,須用x射線治療。他請科學家寄一些X射線和一份怎樣使用x射線的說明書給他。

x射線是絕對不能郵寄的。如果科學家直接指出這個人的無知,也未嚐不可,但就沒有幽默情趣。這位科學家采用以謬治謬的手法,提筆回信:“請把你的胸腔寄來吧!”

可見,采用以謬還謬的方法,可以避開正麵交鋒、針鋒相對的局麵,而且還可以產生幽默的效果。

事物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要遵循其邏輯關係,如果違反這種邏輯規律就會導致錯誤的產生,不過幽默效果的產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故意將不同類型的事物按照同一邏輯關係進行或是借用其他事物的邏輯關係。有時不用借用其他邏輯關係,單就邏輯關係本身出現的錯誤就足以形成幽默。

牛津大學有一位叫做艾爾弗雷特的年輕人,有次在同學麵前朗誦了一首新詩。同學查爾斯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很感興趣,不過,我好像在哪本書中見過。”艾爾弗雷特很惱火,要求查爾斯道歉。

查爾斯說:“我說的話,很少收回。不過這一次,我承認我是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是從我讀的那本書上偷來的,但我到房裏翻開那本書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對不起!”

詩被抄襲,發表的原印刷物當然還在,查爾斯用偷東西的邏輯推理說明抄襲一事,創造了以上妙趣橫生的笑話。

在你想勸阻或批評他人的時候,可以試著運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達到目的,還可以讓對方自省。

有次,我心血來潮,想把家重新布置一下,夫人說沒人幫忙,時間又緊,建議我別幹,但拗不過我,隻得跟我一起上。沙發挪到南牆,電視往裏推,床往外移……最後留下大衣櫃,衣櫃太重,夫人說一起搬,我說:“那不行,上次有四個人搬時,中間還休息了兩次。”夫人說:“咱倆可以休息四次嘛!還不一樣?”我被夫人的一句話逗樂,深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事物的本質各不相同,但有時其表現形式卻有可能相同。一個人低頭哭泣,也許他是遇到了傷心的事情,也許他是過度欣喜,喜極而泣。一個人仰麵大笑,可能他是碰到了開心的事,也可能是用笑聲麵對悲慘的狀況。所以在判斷事物時不能隻憑經驗,想當然,要認真分析,了解其本質,再下結論。如果故意誤解和曲解,則自然會產生幽默。

一次,一位女教師在課堂裏提問:“‘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是誰說的?”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回答:“1775年,巴特裏克·亨利說的。”“對,同學們,剛才回答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不知道。”這時,從教室後麵傳來喊叫:“把日本人幹掉!”女老師氣得滿臉通紅,大聲喝問:“誰?這話是誰說的?”沉默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

使用這種方法開些玩笑,能使生活中充滿歡笑,其樂無窮。人們對待生活應該是樂觀、博大的,當你碰到一些讓你煩惱或難堪的事情時,也可以利用這種故意誤解的方法來驅走這些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