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醫生的臉漲得通紅,跟那豬肝似的,對著老孔怒吼道:“老子坐一會再走行不行?”
老孔點點頭,說了聲“行”,就撤了。
之後,無論賭神趙怎麼勸,楊醫生還是執意要搬走。他覺得自己和老孔住在一個屋簷下,就是一種恥辱。
賭神趙心累了,懶得管這事,就退了他幾百塊房租,囑咐了一句“路上小心”,然後目送楊醫生離去。
賭神趙告訴我,方女士被老孔認命為護法,姓後麵還加了居士兩個字。之後的演講,都是方居士負責收錢和維持現場次序,而老孔則負責講課。一天的收入,差不多都有一千多了。
我聽了驚訝不已,一天一千多收入,那一個月不就三萬多了?沒想到以前窮如狗的老孔,在我去日本這段的時間,搖身一變屌絲成了鳳凰。
我說這方居士是不是被老孔下蒙.汗.藥了?不就是生了一個男孩嗎,至於對老孔這麼感恩戴德?
賭神趙苦笑了一聲,說我還是太年輕,不明白那個年代的老人,對男孩多麼的看重。
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是關於他老家鄰居的。
鄰居第一胎是女兒,女兒長到11歲了,夫妻倆人決定再生個兒子,哪知道,一下子生了對龍鳳胎,兒子是有了,可是又來了個女兒。
夫妻二人很是鬱悶,怎麼辦?夫妻二人決定將小女兒送給老公姐姐撫養,老公姐姐40出頭,膝下一子,15歲。
老公姐姐肯定不想啊,誰想養個賠錢貨?而且,自己有了兒子還要什麼女兒啊?於是就扯了個理由,說什麼自己照顧不好,怕他們夫妻二人覺得她無法好好待孩子。
鄰居夫妻沒辦法,隻能咬著牙將倆孩子撫養著,他們倆大概是我們那個城鄉結合部區過的最差的了吧,家裏的老人身體均不好,沒有勞力,隻有老公一人打工掙錢,月入撐死4000元。而且,罰款還需要13萬,夫妻二人拿不出錢,直到現在,孩子都快2歲了還沒上戶口。
聽了這個故事,我很是不解,說這樣有必要嗎?搞得累死累活的,女孩有什麼不好?
賭神趙說中國自古就是這樣,在戰國時期就開始“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這種觀念。這種對男孩女孩截然相反的態度造成了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有些時代男人居然比女人多出30%。
賭神趙的一番話讓我想起了以前在電視上看的一檔節目,主持人問一位學者,中國為什麼會有重男輕女這種心態?
學者回答:“傳統倫理、法律、小農經濟和土地所有製這四個因素塑造了中國傳統的父權製宗族製度,在這種製度下,母親在家族中基本上沒有“人權、財權、事權”,更不用說女兒了。而在這種製度下,兒子和女兒比較起來,承擔了四大功能:養老送終;獲得承認;傳宗接代;情感回饋。所以自然重男輕女了。”
“要說重男輕女的最大原因,其實就涉及到經濟理性方麵了。養育兒子有兩個最大經濟效益:第一,增加勞動力。家裏多了一個人種田幹農活,和鄰居吵架打架搶水溝也有了底氣。第二,養兒防老。兒子就是父母的養老保險。”
“在這種“孩子成本效益理論”下,女兒當然是賠錢貨。功利主義態度產生了的嫌女愛男、重男輕女說到底還是嫌貧愛富,重利輕義。所以,把這種功利性重男輕女的責任推到了儒家文化頭上,實在是有點冤枉孔夫子孟夫子。”
那學者的話說的井井有條,但因為我那時年紀尚幼,不怎麼聽得懂,所以沒什麼感悟。
現在回想起來,他說的還真是那麼個理。說白了,重男輕女基本上就等同嫌貧愛富。
不過,這世上又有幾人不嫌貧愛富呢?
我覺得如果以後自己有了女兒,不管怎麼樣都會養下去。
都是骨肉,為什麼要有分別?本是同根生,為什麼要對另一個這麼殘忍?
賭神趙告訴我,方居士生了男孩之後,他丈夫,還有公公婆婆,對她的態度都大大的改善了,和以前簡直判若兩人,就跟伺候菩薩似的。
方居士生完孩子三個月,身體恢複差不多了就跑來找老孔,說要拜他為師。
賭神趙說,那方居士就跟入了迷似的,整天跟在老孔屁股後麵跑,家也很少回了。他丈夫因為這個事到這裏來了很多次,怎麼勸也勸不動他老婆,最後差點和老孔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