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生活在此處(2)(3 / 3)

關心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滿足。要培養孩子們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但是我們做家長的常常隻是對孩子糊塗地愛,在孩子的無理要求下步步退讓,堅守不住原則的陣地,這樣反而會害了他們。我們時常都會有這樣的錯覺:以為孩子長大了就能自然而然地控製他們自己的情緒。這其實大錯特錯。世間有什麼魔法可以在長大的一瞬間突然改變孩子們的惡品性呢?沒有這樣的魔法存在,我們作為家長,不能因為怕眼前的麻煩而把這些問題全部堆積到明天。

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要怕麻煩,不要怕沒麵子。你今天對孩子說了“不”,孩子明天就可能少走一段彎路,多明白一個道理,所以,不要吝嗇“不”。

9.走不出心裏的圈

每個人也許都會有自己的小圈子。在這個範圍內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是自己的安全區域。自覺不自覺中,像一隻背著殼的蝸牛,動不動就把腦袋縮回去。

有的人有一種習慣:每天翻閱相同的幾份報紙雜誌,他們從來不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在一次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對這種人進行了這樣的心理試驗。他們請一個政治立場眾所周知的人閱讀一份報紙的社論。社論的開頭的觀點與他的觀點吻合。讀到一半的時候,社論的話頭突然一轉,觀點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急轉彎,通過暗藏的攝像機,研究人員發現這位讀者的眼睛突然轉向該版報紙的另一部分。這個思想僵化的讀者甚至不願意考慮一個不同的觀點。

隻是接受一種風味的菜肴,便不懂得其他風味菜肴的好處。有的人習慣一口咬定“我這個人口重,喜歡吃味濃的食物”。於是他們在清淡的食品端上桌的時候,從來都不會考慮去夾一點,嚐嚐看。他們的心目中隻有這麼一種觀念:隻有味道重的東西才好吃,味道清淡的東西不好吃。這隻能算作是過去經驗的一種慣性,而永遠不會成為真理。記得一個電視劇中的男主人公說不喜歡吃榴蓮,其實隻是因為這種水果從外表上看上去很醜。但是當他有一天吃了剝去皮的榴蓮以後卻大聲稱讚:“這是什麼水果,給我再來一個。”榴蓮味道沒有變,隻不過把皮剝去立刻就變成了好吃得不得了的東西。

人一旦暗示自己喜歡某種東西,便會努力說服自己放棄其他的東西。可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嚐一嚐,我們又怎麼知道不好呢?所以一個不會變換口味的人不可能成為美食大師,因為他從來不去嚐試了解更多可以吃得香的東西。

上帝要造兩個人的目的就是要使其中一個不寂寞。長久的,隻在自己的心裏遊泳的人必然要生思想上的“鏽”,要保持一顆彈性的心,聽聽不同的聲音。

10.丁丁的大蘋果

一個叫丁丁的孩子,從小就在家裏受到尊老愛幼的訓練。比如每次買回蘋果來,家長都要讓丁丁效仿孔融讓梨的故事。丁丁可謂訓練有素,他每次都要揀最大的蘋果先給奶奶吃,奶奶照例每次都誇讚一番:“丁丁真孝順,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下來是爸爸和媽媽,都有不吃大蘋果的理由。最後,丁丁抱著那個最大的蘋果獨享去了。一個實在算不上什麼的蘋果,把這一家逗得其樂融融。

有一天,爸爸的上司來家裏玩,懂事的丁丁立刻去果籃裏找來一個大蘋果,送給客人吃。姐姐和爸爸媽媽見了,個個樂開了懷。那上司也說:“你們家的孩子真不錯。”雖說這位上司最不喜歡吃蘋果,但出於對丁丁禮貌的尊重,他還是接過了那隻大蘋果。不料,他剛咬一口就惹來了麻煩,隻見丁丁憤怒的用手指著客人說:“你為什麼吃這最大的蘋果?你太嘴饞了!你太不要臉了!你太惡心了!”那位上司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裏的蘋果咽不是,吐不是,一時間令他尷尬不已。怎麼會發生這種不可理喻的事?

丁丁還在傷心呢。這最大的蘋果,曆來是虛晃一槍,最終要回到他的嘴裏去的,他這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再說也從沒遇到過這種事,於是跟客人急眼了。丁丁的父母自然是尷尬萬分,也驚恐萬分,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會發生這一切,於是趕緊向上司解釋,說這大的蘋果向來是謙讓一番,最後必定是要還給丁丁的。那位上司深深地“哦”了一聲,說我還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竟然是踉踉蹌蹌出得門。那位上司回到家,觸景生情,見了蘋果就傷感,不住地自言自語:“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