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他是個啞巴,雖然能聽懂別人的話,卻說不出自己的感受。她是他的鄰居,一個和外婆相依為命的女孩。她一直喊他哥哥。
他真像個哥哥,帶她上學,伴她玩耍,含笑聽她嘰嘰喳喳講話。他隻能用手勢和她交談,可她能讀懂他的每一個眼神。從哥哥注視她的目光裏,她知道他有多麼喜歡自己。
後來,她考上了大學,他便開始拚命地掙錢,然後源源不斷地寄給她。她從沒拒絕。終於,她畢業了,參加了工作。然後,她堅定地對他說:“哥哥,我要嫁給你!”
他像隻受驚的兔子逃掉了,再也不肯見她,無論她怎樣哀求。她這樣說:“你以為我同情你嗎?想報答你嗎?不是,從12歲我就愛上你了。”可是,她還得不到他的回答。
有一天,她突然住進了醫院。他嚇壞了,跑去看她。醫生說,她喉嚨裏長了一個瘤,雖然切除了,卻破壞了聲帶,可能再也講不了話了。病床上,她淚眼婆娑地注視著他。
於是,他們結婚了。很多年以後,沒有人聽他們講過一句話。他們用手、用筆、用眼神交談,分享喜悅和悲傷。他們成了相戀男女羨慕的對象。人們說,那是一對多麼幸福的啞夫妻阿!
愛情阻擋不了死神的降臨,他撇下她一個人先走了。人們怕她經受不住失去愛侶的打擊來安慰她。這時,她收回注視他遺像的呆癡目光,突然開口講話:“愛人已去,謊言也該揭穿了。”
人們驚訝之餘,都感歎不止,這是一份多麼執著的、深厚的、像童話一樣的愛呀!從此,她不再講話,不久也離開了人世。戀愛中的男女仍會拿他們當做談論的話題,他們常說,你聽過那對啞夫妻的故事嗎?
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而這語言是無聲的,深刻的愛,出自內心,是沒有痕跡可尋的。
13.浪漫是一種心情
傍晚,雨睛散步到天橋邊,看見一個小夥子正吃力地背著個姑娘上天橋,額上滲著細密的汗珠。雨睛趕忙過去幫著攙扶,問小夥:“她生病了吧?我幫你叫車送醫院。”
來到天橋上,姑娘忽然大笑起來,小夥子忙向雨晴道歉:“對不起,謝謝您,我們在玩遊戲。”
“什麼?”雨睛尷尬中有些慍怒。
姑娘好半天才停住笑,告訴雨睛說今天是他們結婚三周年紀念日,他們特意請假出來逛街。“他沒有錢,我不要他買什麼禮物,但他有力氣,所以要他背我上天橋,才背三個來回,就累了,將來結婚30周年,我讓他背30個來回,累死他那把老骨頭……”姑娘趴在小夥肩上又笑了起來。
以旁人的眼光看,那姑娘長得俗氣,甚至是醜陋,但此刻,她卻被寵得像個嬌貴的公主。
很多人很多時候以為,浪漫必定和鮮花、燭光、音樂相連,卻不知道世上還有這樣一種別致的窮人的浪漫。
即使生活艱難,煩躁,也不要忘了浪漫,沒有浪漫,生活就會乏味。浪漫又是真誠的、快樂的,無條件,無偽裝,隻要用心去體會。
14.情感的關懷
其實,不是要每天給父母送肉,而是選擇地抽一點時間想想故鄉、想想父母,多給父母金錢永遠替代不了情感上的關懷。
很長一段時間在外麵漂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似乎漸漸淡了,每天總有那麼多人要去麵對,總有那麼多事要勤懇地去做,除去一天三餐和那些永遠忙不完的工作,剩下的時間總是那麼有限,全部用來睡眠都不夠,哪裏還有時間去牽掛故鄉和鄉下的父母?
為了能心安理得地在城裏比鄉下父母受用無數倍地活著,曾給自己找了個淡忘的理由:什麼故鄉,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隻不過是父輩漂泊的最後一站。父母不也是好好地活著嗎?在外麵少讓他們操心,每月寄點錢回去,讓他們自己去多買點菜改善一下生活,這似乎就是許多漂泊者對故鄉和親人全部的付出,從不涉及一點情感的因素。
上個月我寄回家1000塊錢,是想讓生病在床的母親每天買點肉熬湯補補身體。前兩天晚上房東喊我接電話,拿起話筒一聽竟是母親慈愛的聲音——一種我魂牽夢繞的鄉音,她慢慢地對我說,那1000塊錢他們沒有舍得吃肉,本打算存起來,後來村上裝電話,就裝了一部,隻是為了能經常聽到我的聲音,她說,想我得很。
我其實一直也在心底牽掛她們,但從來沒有像母親想我那麼“很”,我對故鄉和他們的思念常常因為自己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而中斷,甚至有時會完全忘記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之外,還有自己的故鄉和父母存在,忘了他們在勞累著、在漸漸地變老,老到每天用大部分時間來思念我,而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