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二十三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九十三個,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說了下來:“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群都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衝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後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啊!”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裏麵,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或失敗,有人隻能以乞討混日為生,有人卻能出人頭地,這決非命運的安排,而在於個人的奮鬥與否。
麵對自己的不幸,屈服於命運,自卑於命運,並企圖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這樣的人隻能永遠躺在自己的不幸上哀鳴,不會有站起來的一天。可失敗並不意味著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奮鬥一樣可以消除自卑的陰影,贏得尊重。
“弱者困於環境,智者利用環境”,反複述說自己的不幸隻不過給了別人一個聽故事的機會,博取別人的同情永遠不能彌補自己的損失,要抓緊時間努力奮鬥,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東西。
14.上帝的恩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艘船被炮彈擊中沉沒,全船隻有一個人活著漂到孤島,獨自一人在島上艱苦地生活。
他天天站在岸邊大搖白旗,希望有人來救他,可是一直都沒有結果。
有一天,他千辛萬苦所搭蓋的茅屋,突然起火燃燒,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把他所有的“家當”都燒光了。
他傷心之餘,埋怨上帝:“我惟一的棲身之處,我僅有的一點生活用品,都化為灰燼,上帝啊,你為何使我走上絕路?”
不久,忽然有人駕船來救他,他問他們怎麼知道島上有人。救他的人說道:“我們起先也不知道,但是看見島上有火光,所以船長派我們來看看。”
他起初的埋怨,變為大大的感激,因為上帝借這把火救了他。
失去並不可怕,即使不是每個人的命運都會如同上麵故事裏的主人公那麼幸運,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可怕的是在失去的時候,你心中的那盞希望的燈也跟著熄滅了。
索斯說:“失敗不是氣餒的來源,而是新鮮的刺激。”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場意外遭遇恰恰給這一說法下了一個注腳。愛迪生費盡大半的財力,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實驗室,但不幸的是一場大火,幾乎將之吞噬殆盡,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他一生的研究心血也幾乎付之一炬。
當他的兒子在火場附近焦急地找他父親時,他看已經六十七歲的愛迪生,居然平靜地坐在一個小斜坡上,看著熊熊大火燒盡一切。
愛迪生看兒子來找他,扯開喉嚨叫他兒子快去找媽媽來,“快把她找來,讓她看看這難得一見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