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把“如果”改成“下次”
一位精神病醫生有多年的臨床經驗,在他退休後,撰寫了一本醫治心理疾病的專著。這本書足足有1000多頁,書中有各種病情描述和藥物、情緒治療辦法。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大學講學,在課堂上,他拿出了這本厚厚的著作,說:“這本書有1000多頁,裏麵有治療方法3000多種,藥物10000多樣,但所有的內容,隻有四個字。”
說完,他在黑板上寫下了“如果,下次。”
醫生說,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莫不是“如果”這兩個字,“如果我考進了大學”、“如果我當年不放棄她”、“如果我當年能換一項工作”……
醫治方法有數千種,但最終的辦法隻有一種,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機會再去進修”、“下次我不會放棄所愛的人”……
錢鍾書在《圍城》中講過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認為他的每一顆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認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留下的葡萄中最壞的。
原因在於,第一種人隻有回憶,他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
為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為什麼要不開心呢?
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問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往事並不如煙,許多記憶讓我們無法釋懷,那些不愉快的正影響著我們的幸福,甚至造成心靈的障礙。別把自己沉浸在後悔和遺憾當中去,多想想那些下一步要做的。
13.勢均力敵的搏擊手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一定可以奪得冠軍。
出乎意料之外,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竭盡全力出招攻擊。當對方到了中途,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也失去了冠軍的獎杯。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再次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回冠軍的獎杯。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道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像師父所說的辦法,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父請教。
師父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線一樣,也就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
在奪取成功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坎坷與障礙,需要我們去跨越、去征服。人們通常走的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側重攻擊對手的薄弱環節。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擊高手,欲找出對方的破綻,給予致命的一擊,用最直接、最銳利的技術或技巧,快速解決問題。
另一條路是全麵增強自身實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師父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識上、在智慧上、在實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長,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加強大,使許多問題不治而愈,迎刃而解。
利用別人的弱點打敗別人,雖然是捷徑,但本質上卻是投機取巧,你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對方的弱點。隻有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能保證自己永遠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