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會享受工作的樂趣(1)(1 / 3)

另眼看工作

提起工作,人們不由發出一聲歎息:“工作好累!”大多數上班族都會有這樣的反應,一切源於身心的疲憊。

疲憊從何而來?來源於對工作本身認識的誤解和對目前工作的不滿。重新看待工作,透過自己的內心,做一次全麵檢查,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工作對我來講,是不是一種負擔?

——如果現在已有足夠的物質保障,我還會選擇工作嗎?

——目前的工作是不是我當初最感興趣的?

——做出這個選擇,我是心甘情願的嗎?

不管你的回答是肯定,還是否定,認真反思一下總能激起心中或多或少的震動,直到你開始采取行動改變觀念。目的隻有一個:讓自己熱愛工作。

工作是什麼?工作是人們謀生的一種手段。這種說法正確嗎?工作的確是我們謀生的一種手段。因為隻有工作,才能給我們自己和家人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不管生活過得是不是富裕,我們首先必須要有最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讓自己和家人得以生存,然後才可談及生活是否優越。工作是獲得物質財富的重要手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工作的目的和內涵不應僅限於此。

畢竟,這隻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最低級的要求。這個要求得到滿足後,應該向更高的要求邁進。

可憐的是,許多人仍把它作為工作的唯一目的。他們認為,工作的目的就是賺錢養家以及贏得社會地位。這種以名利為生活中心的人,工作隻是他們追名逐利的手段而已。

為了賺到更多的錢,他們才會工作;為了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才想工作。對他們而言,工作,隻是為了房子、車子、票子;工作,隻是為了能獲得提升,謀求高官厚祿,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敬畏。

如果工作的目的僅僅是那些“身外之物”,不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不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考慮工作本身帶給自己的實際價值,那麼,工作就離開了自己的靈魂,變得單調、枯燥和乏味。許多人在實現了自己最初的願望後,感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悅,卻是身心的疲憊與痛苦。不屬於內心深處的身外之物或許能帶給你快樂與滿足,但這種感覺永遠不可能長久。畢竟,這隻是最原始的、最低級的滿足。這種工作讓人感到很累!

工作有它本身的價值,領悟到這種價值的人才不會對工作產生厭倦。工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有被肯定的需要,即自身價值得到肯定,工作就是自我價值得到肯定的重要途徑。為什麼人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揚時,心裏不由地感到高興?這就是自我價值得到肯定這種需求得到了滿足的表現。一旦自身價值得到肯定,人們就會產生愉悅的感受,並且願意進行下一次行動。

如果把工作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人們就能對工作本身產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工作就不再那麼單調枯燥,人也不會為工作所累了。

在開心快樂中工作

有很多人容易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所以他們不停地更換工作,適應新工作的同時,享受工作的新鮮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種新鮮感一旦消失,他們就會對這份新工作產生同樣的倦怠情緒。其實,如果讓一個人去重複他已經很熟悉的工作,他就會覺得工作乏味難耐。因為那項工作對他來說不會有什麼新的挑戰出現,不會有什麼新的樂趣產生。

我們都知道,工作是一種生活需要,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所以,我們需要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需要學會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了,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海峰曾經有過一段海外留學的生活,其間在一家餐館打工。工作一開始是洗盤子,後來是端盤子,然後做侍應,最後成為當地收入最高的侍應。在我們看來。洗盤子是無比枯燥的事,可是他卻把它做好了。為什麼?因為他從枯燥的洗盤子中找到了樂趣。

海峰說,開始洗盤子時也很痛苦,後來想既然幹了就幹好,並且要快樂地幹。於是他換著法兒洗盤子,又很有創意地設計了幾個“飛盤”的動作。這樣他很快就發現工作不僅不枯燥,而且充滿了樂趣,自然而然地效率也提高了許多。於是,本來挺費力費時的工作變得很輕鬆了。

這樣他就有了時間和心情去觀察大廚們如何炒菜,漸漸地也幫忙傳傳菜,大廚們便誇他好眼力。嚐到甜頭之後,他就會更主動地做一些事。

他盤子端多了,就想著要端出花樣來。後來就想要看看自己一隻手能端多少個盤子。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不會覺得枯燥,而且幹得很起勁兒。他一隻手能端的盤子越來越多,最後裝滿菜的盤子,他一隻手能端5個;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兩隻手可以拿17個高腳杯。這樣的樂趣找到了,還愁工作不快樂嗎?

工作中他以記別人名字為樂趣,因為他記人名字能過目不忘,再後來他被提拔成了侍應。他每天都很開心地麵對顧客,很受顧客歡迎。所以,他很快成為了當地獲得小費最高的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