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裏更多包含著對前人著述的優點的整合,是各種學說發展到一定程度,接近完備的狀態,包羅萬象,又看到各種學說的缺點停滯趨勢的含義,大成者,孔子是被稱為“大成至聖”的人物,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篇,又為金聲玉振的樂理來形容,大成之境地是為有始有終,有萬物沐於德化之中,而達到大成,站在德化一說的角度上,孟子之儒學之集大成者,王陽明為心學之集大成者,陸九淵亦心學大成者,那是正確的。
然而集大成另一說,隻是集合百家之說,而在理論性的高度上綜合,使其接近完備的狀態,如《四庫全書》的集大成,這是偏重於綜合的含義,沒有對其更深入的批判與辯識的精神與內容。則又不符合陸九淵及王陽明的集大成的說法。因為前者創立了心學,後者將心學更發展到一個高度,這中間更多的是熔合的基礎上的對前人的審視,與理學的辯難,對知識的深入架構,從而創立出新的學說。
創見卻是從後一種理解之中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新見解,新觀念,相比之下,作為學者應該更重其創見,因為創見才能體現出學說的新價值,往往我們總在說某些人集大成,而其中卻難以分別其大成中的新見解,新主張,這些新見解,新主張,恰恰是他們對於整個學說水平的推進,比如王陽明與陸九淵,是在與理學的辯難中,深入對其一些缺處進行辯難,是既延續了前人的脈絡,又批判中繼承了前人的成果,既而更重要的是創立了新的學說,當新的學說建立時,可以看到心學相比於程朱理學更多的獨立之處,早能與程朱理學平分秋色,在學說見解上存在明顯的分歧,這才是一個學說的存在價值。而有人說心學還在朱熹理學的框框中,實際已不確切。
再說唯書論,書上權威的看法可以尊重並吸收,但不能自以為是,書上都是正確的,每個詞都沒有異義,對凡某大牌出版社的書,都唯上唯尊,從而不去認真的思考,正與心學的陸九淵的不立文字相反,他卻是個愛獨立思考,喜歡對書提出自己看法與疑問的人,學者要讀書但不要唯書。
總而言之,注重前人成果,但更看得發展,要有創見,才能提高學識,建立推動學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