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校大學生創業已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但大學生網上開店還算是個比較新的選擇。不少率先“吃螃蟹”的大學生不僅找到了賺錢的途徑,還體會到了輕鬆做老板的樂趣。
生活在北京的小良接觸網絡較早,1997年,還在讀初中的小良就已經開始接觸互聯網了,他時常上網瀏覽網頁、聊天、聽音樂……在熟悉了這些網絡元素之後,小良發現網上也有一些商品在出售,於是他也想自己嚐試一下。他翻出父親買來閑置無用的一堆光盤,寫了一些商品簡介發布在了易趣網上,還配發了圖片。如他設想的一樣,前幾天,根本無人問津。讓他感覺意外的是,五六天之後他居然真的接到了一個求購電話,對方問他怎麼進行支付,小良驚喜不已,這是他第一次在網上進行交易,還賺了些小錢。
初次嚐試成功之後,小良開始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網上交易的操作技巧,並將所有的零花錢都作為流動資金,投入網上交易中。2002年,小良進入了北京某重點院校,學習廣告設計,同年他在網上開了一家自己的店鋪,取名“小良數碼”。“一開始隻是做著玩玩,後來發現確實能賺些零花錢。”開始兩個月,小良的網店生意比較冷淡,主要是信用度低。後來,一些前來訪問的顧客發現這個店主的信譽不錯,回頭客就多了,生意也漸漸紅火起來。小良不僅做起了小老板,而且還依靠網店賺的錢,支付了自己上大學期間的所有費用。經濟上不再依賴父母,這使他在同齡人中感覺很是自豪。
其實,在小良剛開始迷戀網絡的時候,由於擔心會影響到學業,因此他一度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在父母的勒令下不能再碰電腦。
“是我吵著鬧著,好不容易才把存在他們那裏的壓歲錢給拿回來。第一筆風險投資應該是我投給我自己的。”小良認為這是自己人生中一個正確的決定,“在我後來出了成績以後,家裏才肯支持我,並給我資金。”小良說後來自己開網上商店已經有了一個“家庭工作團隊”的幫助。他的父親在一家物業公司工作,上班的地方離郵局很近,郵寄商品的工作很多時候由他代勞。母親也幫忙打理網絡商店的記賬,“媽媽本來就是做會計的,雖然還沒有退休,但我自己這點事對她來說是小菜一碟。”
到了2005年,小良的網店月均銷售額已經突破了一萬元。他說如果以後業務再擴大,就要開個公司找人一起做。期間,他還參加了某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並一舉奪冠,還因此而獲得了10萬元獎金。在他領取獎杯和獎金支票的那一刻,小良有了一種“明星”的感覺。創業初期的洪祺良想法很多,他計劃將一部分獎金拿出來做流動資金,繼續擴大業務;另外還準備讀一些管理學、電子商務類的課程。
2006年,小良圓滿完成了學業。小良從上海大學廣告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當他的同學都去廣告公司或設計公司做了設計師、網管、CIO時,小良卻沒有去找工作,而是選擇了繼續經營自己的網上商店,繼續做老板。
自己經營網店,與之相關的所有環節都要考慮到,小良當然也覺得辛苦,經常半夜一點多才睡。但他並不覺得累,因為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