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是危害企業用人的頭號殺手。許多企業都因人情而“賣”崗位,這對企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管理者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謹記“以能力取人,原則不能有彈性”。
狼群中存在著“家族統治”現象,但在一個不由家族統治的群體中,選舉頭狼的方式是很公正、合理的。它們會把每隻狼平時的表現當作評選依據,不管地位與出身,隻要具備領導群狼的才能,就有資格成為頭狼候選者。
在選舉過程中,群狼運用了“選賢任能,惟才是舉”的選拔原則。因此,狼不會為了爭當頭領而勾心鬥角,無情地對同伴發動進攻,而是根據每隻狼在平時的表現進行分析,最後選出一個公認的實力較強的作為頭領。
這與當今一些企業選才原則有著一定的差別。
在家族化企業當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領導者重用自己信得過的人,換句話說就是重用跟自己沾親帶故的人。他們的思想趨向一個誤區,認為隻有親戚才能與他一條心,把權力、任務交到親戚手中自己的產業才不會受影響。因此公司內部幾乎全部是“自己人”,即使有“外人”存在,也被安排到不痛不癢的崗位上,使其才能無法發揮,英雄無用武之地,久而久之造成人才流失、企業發展緩慢的局麵。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公司內部用的全部是親戚,這對企業管理有一定的影響,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本賬,心想:“我與老總的關係如何如何,誰能命令我”、“老總是我的……誰能管得了我”。如果每個員工都以這種心態工作,公司將搞得企業不像企業、家不像家。這種情況輕則抑製企業的正常發展,重則可能導致企業倒閉、破產。
企業中還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人事部經理為了做人情,把公司崗位當成了籌碼。朋友或親戚拜托他幫忙找工作,他不管找工作的人是否能勝任工作需求,也不管公司的用人原則,為把人情做足,倚仗自己的職權自作主張將其安排到公司內部某一崗位,如果被安排的人完全有能力勝任該職位,是為公司物色到了一個人才,可是如果這個人根本不適合該職位,對公司業務一竅不通,你安排進去的人沒有為公司利益造成損害還好,一旦給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你豈不成了罪魁禍首?影響了公司發展,也毀壞了自己的形象。
所以說,企業選才一定要以能力取人,這是一條不容更改的原則,萬事之基在於人。一個組織或團體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在選拔人才這一環節上給以高度重視。選拔人才應打破“門戶之見”,本著“不拘一格”、“選賢任能,惟才是舉”的選拔原則。如果讓原則出現了彈性,企業麵臨的將是停滯不前或發展緩慢,甚至出現破產、倒閉。
案例一:
善用能人者,將無敵於天下
“能用人者,將無敵於天下”,這不隻是古代帝王將相的成功法則,也是商人應該借鑒的,對於商人來說,能用人者,將無敵於商場。
中國有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才是有各種各樣的,相信在世界上很難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才。對於商家來說,贏得人才往往就意味著贏得市場。如何贏得人才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中,如果把君子視為人才,那麼意思就是說:“天下的人才是各式各樣的,追求人才不能隻有一個標準。因為一個人才往往隻能在他能夠發揮作用的環境中立下奇功。”
胡雪岩也是深知這點的,他說用一個人,供他好吃,供他好穿,即使什麼也不做也沒什麼,因為來日隻要他做成一件事,自己所做的一切便是值得的。這也說明了一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道理。
在戰國時期,趙威後掌管趙國國事之初,齊王田建派遣使臣到趙國進行友好訪問。趙威後一見來訪使臣便問:“齊國收成如何?百姓怎樣?齊王身體可好?”使臣不悅,反問趙威後:“威後不先問齊王,卻先問年景與收成,這不是先問卑賤,後問尊貴嗎?”趙威後莞爾答曰:“一個國家無收成,怎麼能養活百姓呢?如果沒有百姓,哪裏還有國君呢?如果先問齊國君主,豈不是舍本求末嗎?”這便指出了一個以人為本的道理。從政也罷,經商也罷,周圍沒有一群可以幫忙的各種人,料其也終難成大事。
古往今來,世界就像一個充滿競爭的角逐場。政治上的爭鬥,軍事上的對抗,經濟上的較量,思想上的滲透,文化上的影響,科學上的挑戰,從未止息,爭天下必先爭人才。誠如《詩經》所言:無競維人。因為得人是最有力量、最具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