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1 / 3)

產品質量好不好純屬企業主觀問題,與客觀條件無關,企業經營者必須深諳這個道理,這樣才能正確評價自己,才能給企業一個正確的定位。

在商場競爭中,很多企業領導者遇到困難、挫折時,不是抱怨市場競爭太殘酷就是埋怨競爭對手太強大,更甚者會怪罪員工技術水平差,自身素質低,從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人人都知道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本,企業遇到困難時,作為企業領導者必須在第一時間審視自家產品的質量,在主觀因素上找原因,不要一味地把問題推到客觀因素上,這不利於企業發展。

當然,這裏所說的不要把問題強加於客觀因素,並不是說忽略客觀因素對企業所造成的影響。企業發展遇到困難,有許多客觀因素,如:競爭對手實力非常強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員工的綜合水平偏低等都可能製約企業的發展,但是這些因素並非起決定性作用,關鍵還在於企業自身的產品質量。如果產品質量能征服消費者,即使競爭對手再強大、市場競爭再激烈,也動搖不了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所以說,企業在遇到困難時,企業經營者不要盲目地指責他人,也不要把過錯全部強加在客觀因素上,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產品質量上找答案,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人們常常喜歡責備他人,通常情況下是為了表現自己,有時,也有推卸責任的目的。古人講:“但責己,不責人”,就是要人們謙虛一些,嚴格要求自己,這對自己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是:遇到麻煩,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案例一:

審視自己勝過怪罪他人

2001年下半年,組建兩年的蒙牛,銷售額並不十分理想,為了改變當前狀況,促使蒙牛快速發展,牛根生首先做了詳細的自我分析,市場是同一個市場,行情是同樣的行情,為什麼其他乳業能做好而自己企業的銷售額卻提高不了呢?為了找出原因,他在管理層中組建了一支考察隊伍,與相關人員一起前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考察。正是這次考察,蒙牛找到了“病痛”的根源,做出了建設“千噸工廠”的決策。

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考察中,蒙牛的考察隊伍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無論從技術還是魄力上都與其他乳業有一定的差距,而這些正如牛根生的判斷,完全是自己的原因。當時,蒙牛的日收購奶量隻有幾十噸,而考察過程中,他們看到的竟然是一個加工廠日處理3000噸牛奶,這一驚人的數量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一個乳業支撐一個國家的景象。也體會到蒙牛銷售額增長緩慢的症結所在,那就是魄力。看到了雙方的差距,也找到了產生差距的原因,蒙牛決心建設“千噸工廠”,要建設一個“中國乳都”。

2002年,蒙牛人又做了一次考察,這次考察的對象是泰國,他們參觀了一個日處理6000噸牛奶的大工廠。

影響銷量的原因找到了,目標也已經確定了,隻差為此付出行動。蒙牛人一向言出必行。2002年2月,開始擬定方案;3月開始招標;5月開始動工;2002年12月,蒙牛和林格爾生產基地三期工程落成投產。

基地雖然建成了,可是對實現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問題也是阻礙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蒙牛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這才使蒙牛在多項建設參數和技術參數上都名列第一。組建了一個體量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立體智能倉庫,成了“全球樣板化工廠”。相繼“樣板化工廠”的成立,蒙牛又引進了蒸餾車間等一係列先進技術,徹底改變了原有模式,5年時間內使銷售額增長了200倍。

俗話說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些事情,當事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一味地將罪責強加在別人身上,雙方矛盾的形成就基於此。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比盲目的責怪別人、責怪外界因素要實際得多。

案例二:

檢討自己,擺脫困境

本田宗一郎之所以成功,與他不斷檢驗自己的產品,不斷更新產品,致力於新產品的開發有著極大的關係。麵臨企業被迫停產,他並沒有將錯誤歸結到其他人身上,也沒有埋怨市場行情不好,競爭對手太強大,而是將自己投身於研究當中,最終提出了解決方法。公司背負巨額債款瀕臨倒閉時,他依然在自己產品上找原因,投身於新產品的研究上,再次打贏了一場硬仗。

產品滯銷給宗一郎帶來了一個嚴峻的挑戰,為了解決問題,宗一郎與藤澤在辦公室裏仔細分析產品滯銷的原因。藤澤唉聲歎氣地對宗一郎說:“本田兄,為什麼咱們原來暢銷的‘卡布F型’現在的銷量突然驟減了呢?”宗一郎被他的提問怔住了。對啊,原來“卡布F型”在市場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可是現在為什麼變了呢?宗一郎說:“我想我們該檢討一下自己了,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由我們自身原因造成的。不過到底是決策上出了問題還是在其他方麵出了差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