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第一周,陸威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
他在這個時候也有了緊迫感,隻是平時的訓練時間就把一天的生活占的很滿,現在如果想要加訓練量,那真的就要用晚上。
現在的訓練模式早就已經脫離了二十年前用訓練量提升成績的舊有模式。
陸威聽王喬說過,他們那個時候在省隊訓練的時候,很多運動員一天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訓練同一個項目。
比如說短跑運動員每天都要先來個長跑,然後大家一起做150米,300米,500米訓練。
當時的訓練思路認為,雖然自己的運動員成績不如別人,但是以勤補拙就能縮短甚至是超過對手。
還有很多項目訓練的時候都要大於實際距離,那時候的教練們認為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保證在正常的比賽裏比對手體能充沛,更有優勢。
力量訓練基本上就是蹲杠鈴,臥推強調四肢力量的訓練方式,而不是很注重核心力量的訓練。
很多運動員為了在能熬過漫長的訓練,常常在每組訓練裏保存體能。如果每一次都使出全力的話,很可能會導致訓練後期體力不支。
在引進先進的訓練方式之後,越來越多的教練開始遵循科學訓練的原則,為隊員們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華夏足球隊在大賽前每天10000米的荒唐早已經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不會出現在體育訓練裏。
比如說沈亮這樣特點鮮明的隊員,就是要把他的優勢練到極致。同年齡段的隊員裏,沈亮完全不落下風,哪怕是黑人運動員在前程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
而對於陸威,教練組在逐漸摸索的過程中,發現這家夥的體能完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
這個體能並不是指一次性能跑多遠,而是肌肉強度的恢複能力。
如果讓沈亮連續跑5組100米,第一組絕對成績突出,第二組也許還能勉強維持成績,從第三組開始,起跑的強度就會出現明顯的衰弱,到了第5組的時候簡直成了強弩之末。
而陸威則完全不是這樣,之前訓練400米的時候蔣建軍和王喬就發現,他竟然能在連續10組的訓練裏成績保持穩定。
第1組和第10組的成績差別也不會太大,這在其他人看來簡直是一個奇跡。
雖然看起來不符合常理,不過也找不出什麼不對的地方。
以至於後來給陸威加入4個項目之後,陸威在每天長時間的訓練過程中依然能保持高水平,這個就讓教練驚歎,讓其他隊員羨慕嫉妒了。
“現在真的很羨慕你,能有健康的身體參加家門口的奧運會,我現在想練都力不從心!”
看到陸威做完一套400米訓練課休息的間隙,劉飛人走了上來和他聊著,他還是一臉的笑容,不過和第一次見到他相比,眼神裏有一些複雜,好像在做一個極其困難的決定。
“跟腱是身體的核心部位,你還是應該聽隊醫的話。”
陸威看得出來劉飛人的心情不是很好,因為跟腱的傷情最近出現了反複,教練在訓練的時候根本不敢給他上量,他也在訓練的時候小心翼翼。
這段時間他的訓練基本是以局部力量訓練和拉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