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瀕死(1 / 3)

土軍被摧毀了這麼多輛裝甲汽車,李德並不相信對方能夠沉得住氣。他對於蘭徹斯特裝甲汽車很是垂涎,但問題是能不能繳獲得到。問題也是非常尖銳與清晰的,敵人不可能傻了吧唧的將這種裝備拱手送給敵人,最好的結果是繳獲一兩輛,再多就有些不太切實際了。

為了將土軍逼到極點,然後再用其他方式瓦解對方的戰鬥意誌,他決定把帶來的那五門77毫米野戰炮拉過來。炮架可以采用墊重物的方式,從而使炮口能夠放平,對著衝過來的敵人轟。對付一群步兵和小脆皮,77毫米野戰炮的高爆彈足矣應付,而一旦裝甲汽車擺起角度來,初速慢、口徑小的37毫米炮彈很容易擦過或是跳彈。

雖然說,跳彈這種事情要放在蘭徹斯特裝甲車上有些不太科學,但為了以防萬一,37毫米速射炮是作為最後的殺手鐧。而接下來,反坦克的主力就要交給這些短炮管的77毫米野戰炮了。現在李德要做的,便是迫使土軍往他們的槍口上撞,把他們逼到一種無路可退的地步。他都想好了,準備用古時候的“四麵楚歌”的戰術來瓦解土軍的意誌,這些土耳其人說起來,其實也是一群可憐人。

實際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近代經過幾次改革,但都因為國內反對勢力以及宗教勢力的強大和介入,而宣告失敗。最著名的兩次,便是1789年至1839年的“新秩序運動”,和1839至1856年的“坦誌麥特運動”。之後,蘇丹米哈德二世還鼓吹所謂的“泛伊斯蘭主義”,不僅沒能夠得到改革的預期效果,反而是讓西方列強加深了對其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其鼓出的主義,甚至在後世演變成了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思想的主旨。

且不說“泛伊斯蘭主義”對後世各國的傷害,尤其是某個東方國家傷害最大。連同前麵的兩次改革,都沒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國家、國民的麵貌,很多土耳其人的生活還是非常的困頓。雖然沒有了農奴製,但這些可憐的土耳其人甚至過得比農奴還要慘,他們身上的錢都會被神職人員或者是貪婪的官員搜刮而去。

顯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病入膏肓,唯有進行一次轟轟烈烈的革命,或者是遭受外敵入侵才能夠正在的解放思想。並在各個領域廢除以前舊有的老觀念,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各種各樣先進的東西。不過,現在的土耳其人民還是渾渾噩噩的,直到凱末爾將軍發動起義、希臘在英法的暗中支持下侵略土耳其。到這種幾乎快要到亡國滅種的時候,人們才能夠吼出心中的聲音,破而後立。

李德親自摧毀了兩輛裝甲汽車,讓這些被裝甲汽車壓製的非常苦的士兵們重新鼓舞起了士氣。他們高興的歡呼著,也在嘲笑著掩體外麵深處的土耳其人,不過李德並不滿足於此。在坦克還沒趕到之前,李德便有些等不及的命令下去,讓各個方向的部隊對圍困中的土軍發起猛攻,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把對方逼出來。

距離太陽升起還有7個小時,一切都還能夠從容應對。於是,在李德的一聲命令下,切斷土耳其部隊退路並包圍的羅軍,開始穩紮穩打的向被圍困住的土耳其軍發起進攻。一度消停下去的槍炮聲又一次的響徹起來,而這一次,比起任何一次都要顯得聲勢浩大。但如果從空中瞻望下去,便能夠看出一點端倪。李德的所在的這個最為關鍵的地方,卻是沒有任何的動靜,一切靜悄悄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但著並不意味著李德沒有做些什麼,一些士兵已經在掩體後麵堅持了很久,顯得有些疲憊。這些士兵們都被李德換了下去,換上了精力比較旺盛的其他士兵;同時,李德還讓跟隨而來的這些炮兵們,將火炮拉到身後沒多遠的草地上構築工事,隨時準備好支援前麵的李德等友軍。

炮兵陣地的構築實際上很簡單,隻是將分開式的兩腳炮架展開,並在背後挖上幾個簡單的坑,以存放使用的彈藥。不過,這些彈藥並沒有放在一起,而是間隔來開一段距離。出於安全考慮,李德嚴厲禁止隨意堆放炮彈,並在吸取前世許多血的教訓後,稍微的得出自己的彈藥存放的方法。而由於是在草地上無遮無攔,所以炮兵們迅速撿來了一堆帶著葉子的樹枝,將火炮偽裝成了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