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的逃避(轉)(2 / 3)

很容易貶抑或忽視容納逃避的靈性架構,靈性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是如此重要、親近及珍貴的經驗,直接挑戰或當麵質疑其信仰會危害到治療,拉遠案主與治療師之間的距離,導致案主認為治療師暗指案主的信仰不好或有錯,而不再相信治療師能以同理心來了解案主的世界觀。把案主的信仰或靈修歸類為「靈性逃避」,很容易產生上述後果。相反地,敏銳謹慎地處理這個議題,能增加同理心的連結,使治療師留在案主的世界中,溫和地探索案主的經驗是否發生了別的問題,有助於將「靈性上的教條」轉變成麵對生活的困境。例如,對於剛被診斷罹患癌症卻試圖保持正向態度的人,治療師會先核對是否還有其它重要的感受不被承認,這時可以把問題定位在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保持正向態度,而不必計較感受被壓抑還是被接受。大部分的時候,治療師需要的隻是看見靈性的逃避,然後在整個心理治療過程中以間接的方式處理,當防衛減輕,案主在安全的治療空間浮現深層的需求和感受時,靈性逃避就會隨著整個心靈的轉變而自動改變。自問以下的問題,必然會有益處:靈性信仰和靈修是否能擴大我們的世界、拓展我們的可能性、增加自我價值感、支持我們、幫助我們與他人及大自然連結,並滋養我們?或是剛好相反,使我們的世界變小、減損自我感和價值感、限製我們與他人及世界的接觸?當信仰使一個人的世界變小,就表示可能有靈性逃避的傾向。但也不能以過於僵化的規則來判斷。重要的是,不要對純粹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標淮照單全收,而超個人觀點則能同時容納心理學和靈性。靈性傳統所談的生命狀態比心理學更為崇高,最終也更令人滿足,所以有可能為了靈性成長暫時壓縮自我活動,但不會造成長久的傷害,所有靈性傳統都認為美好的生活不隻是**的追逐和滿足,這些傳統提醒我們,不論**的追逐多麼符合心理健康,都不可能滋養我們的靈性。**的滿足或壓抑如果阻礙了微細的知覺,就不太可能有靈性經驗。親身實驗,並在錯誤中學習上述考慮使整個議題變得更為複雜,因為從純粹心理學的觀點看來非常健康的情形,從靈性的觀點卻可能顯得相當不健康,甚至是浪費生命。認是靈修對心靈可能會產生的潛在壓抑和破壞作用雖然很重要,但內在發展持續進行時,一般所謂「健康」的嗜好也可能有同樣重大的、靈性上的傷害。如果滿足情緒需求,會在靈性上付出代價的話,要怎麼辦呢?超個人觀點不隻注意靈性逃避的危險,也重視心理執著可能發生的危機,例如,有一段時間盡量減少社交接處、禁絕性生活,可能很有助於個人的內在發展。此外,還必須考慮上述做法在心理上也可能是健康的,比如使這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資源有更好的感受,並強化自我價值感。在靈性和心理兩方麵都健康時,就是最理想的情形,但有時兩者卻有所衝突,比如靈性上獲益,卻在心理上付出代價,這時的問題就比較難評估了。如何知道潛在的靈性益處是否比心理代價更重要呢?沒有外在的衡量標淮可以判斷這種情形,因為在個人發展的某一點可能得到某個答案,但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的答案卻可能完全相反。也許隻能親身實驗,在錯誤中學習,才能得到分辨的智慧。此外,我們需要看見靈性逃避在任何人的生活中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我們對靈性生活的渴望都伴隨著心理防衛機製。自我和神經質的「素質」會圍繞在靈性信仰的周圍(就像生活中的所有其它事物一樣),由此產生我們的世界觀,並利用靈性的理由來強化情感的狀況。分辨某件事在心理上是健康還是壓抑、對靈性成長有益或有害、二選一或兩者皆是,都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靈性逃避的概念最有價值之處,可能就在了解靈性道路上的大多數人雖然看見了細微之處,卻又不夠微細。在靈性危機中,治療師的同在是關鍵。這種人較易與身體脫節,而在靈性層麵的騷亂經驗中迷失。摘自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PsychotherapyandSpirit作者:BrantCortright出版社:台灣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