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礦業星球(1 / 2)

呲鐵星位於名為光啟星係的恒星係統第四行星。是銀河係人馬懸臂內,核心為一顆處在中年狀態穩定期,兩倍於標準恒星質量大小(原太陽係恒星為標準)的恒星。圍繞光啟星運行的行星係統共有4顆類地星球,以及一顆巨型液態星球。

呲鐵星,距離星係核心的光啟星距離15億公裏,是一顆赤道直徑達兩萬公裏左右的巨型類地行星。其地殼構造由於擁有極度豐富的富含鐵、銅、金、鈦、鎢等重要工業金屬礦藏,因此以上古神獸嗜吃鐵的呲鐵獸命名。其生產的高強度鈦基合金,是共和國戰艦主要裝甲基材。生產的鎢合金,是共和國太空戰艦重型電磁炮的炮彈基材。黃金更是引力躍遷引擎必不可少的催化劑。由於產量巨大,質量上層,呲鐵星成為銀河共和國宇域範圍內最為重要的一顆礦業星球。

呲鐵星距離星係內第三顆類地行星,也是唯一的宜居星球—天吳星,有5億公裏之遙。

雖然人類已經能夠憑借引力躍遷引擎,瞬間跨越高達數百光年之遙的距離。但受可搭載的反應堆能量層級限製,在恒星係內部星球之間,執行十億公裏距離內的航運任務,主要還是依靠常規反推動力飛船。也僅是把時速從兩百年前的五萬公裏提高到二十五萬公裏,這還是在以液態金屬氫為燃料的高能脈衝引擎技術成熟,動力輸出的瓶頸得到極大緩解後才達到的程度。但受限於相對論這一三維世界物理理論束縛,想憑借常規動力將宇宙飛船推動到接近光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人類能夠突破常規動力束縛,真正意義上開創人類星際時代的引力躍遷引擎技術,是在危難之中,無數人類精英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才得到的技術結晶。

遙遠的距離意味著巨大的往來成本。深空休眠技術的成熟,可以將人類星際旅行的消耗降到最低。可控聚變反應堆技術的成熟應用,可以將飛船電力使用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以液態金屬氫作為燃料的高能脈衝引擎,兩個多月的太空航行燃料成本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受巨行星巨大的體積和較為稠密的大氣影響,呲鐵星重力和大氣壓強均遠超類似於人類起源地地球的標準。同樣也遠高於環境氣候均類似於地球的光啟星係宜居星球天吳星。

礦業星球的環境是極其惡劣的,由於星球公轉周期為六個天吳星標準年,自轉周期卻僅為二分之一天吳星日,整個星球海洋麵積僅占星球總麵積的兩成,而且多集中於赤道地區。同時呲鐵星大陸地區,極易形成巨大的風暴團,這種秒速可達百米的超強風暴團,幾乎每天都要在星球上肆虐。

礦業基地人口集中的北緯30°,日間氣溫常年在零下20℃左右,較赤道地區溫度低6℃。南北兩極氣溫平均在零下150℃左右。

呲鐵星濃密的大氣氧氣含量不足1%,遠低於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空氣含氧量。而且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之低,無法留存熱量。也無法支撐行星改造計劃的大型植物工廠。因而在呲鐵星上並不具備大規模農業種植的條件。

星球上目前全部五十萬常住人口,其中89%為銀河礦業集團工作人員,10%為家屬以及服務保障人員。另外1%為行星警備隊以及行星商人等。

在呲鐵星上工作的礦業集團正式工人隻有不到一千五百人。管理人員僅有一百多人,其他都是設備維護人員,以及像秦風這樣的近地軌道貨運飛船駕駛員。他們都享有兩年一次的返家度假機會。除了正式員工,星球上還有多達十萬名駕駛采礦機器人,在地下進行高危采礦作業的底層勞工。毫無政治地位和緊迫的經濟情況,令他們更是完全沒有返回宜居星球的機會,除非他們願意放棄難得的工作機會。

在這顆典型的礦業星球上,並不具備可供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星球上可供居住的有人基地都是礦業公司的私有資產,最大限度壓縮基地內成員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

自從兩百多年前,地球上的人類研發出高智能的人工智能兵團,意圖抵擋變異感染者對人類的攻勢。結果反而被自主意識覺醒的人工智能反戈一擊,最終導致幸存人類全麵撤離曾經的家園——地球。自那以後,人類嚴格限製高級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類憑借意識操控機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隻要經過簡單培訓,沒有多少專業技能的人,也可以操作大型機械進行工作。

呲鐵星警備隊總兵力三千人。隸屬於銀河共和國內衛部隊。主要作戰力量都駐守在呲鐵星唯一的一顆衛星上。與其說是衛星,不如稱其為小行星。這顆衛星的直徑僅有五百公裏,僅夠設置一座可容納五千人戰備值班的軍事基地,以及一座容納三個聯隊,共計三百六十架“嘲鳳”太空無人截擊機的呲鐵星同步軌道航空港。

共和國常規部隊未經議會授權不能調動。而具有準軍事性質的行星警備隊,日常管理上屬於行政部門。可以較為靈活的執行作戰警戒任務,因而得以在比較重要的行星上進行部署,以應對神出鬼沒的星際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