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托爾特·拜茨又氣人了”,這句短促的歎息被《管理雜誌》當成一篇文章的標題,這篇文章羅列了定期出現的合並和接管謠言,最近兩年克虜伯成了這種謠言的犧牲品。
監事會每年定期舉行兩次,而每次會議前幾個星期,就有一次有關克虜伯和拜茨的新聞運動。弗裏得裏希·克虜伯有限公司於1989年6月21日舉行的的監事會會議也是如此。
此次所涉及的是克虜伯與聯邦屬的薩爾茨吉特康采恩的合並。人們想象,貝托爾特·拜茨和恩斯特·皮泊會共同主持一個合並的康采恩,這引起其它經濟巨頭極不尋常的強烈議論。盡管沒有指名道姓,但“天啊,那就是在最高層有兩位演員!”類似的說法也見諸報端,還有一些相對很明確地指向康采恩的:“兩個臭皮匠頂不了一個諸葛亮。”但合並的前提是克虜伯要轉變成一個股份公司,這一點對薩爾茨吉特太清楚不過了。這樣一來又回到貝托爾特·拜茨行使其否決權的那一點,弗裏得裏希·克虜伯有限公司轉變成一個股份公司,這是眾望所歸而且必須要做的,但這在他的眼睛裏,有一個無法修補、不可原諒的錯誤:這將明顯削弱他的權力。他原是掌握一切的多數股持有者,他通過克虜伯基金會行使對康采恩的所有權,而如果變成股份公司,他將“隻”還是股份公司最大股東的代表。他這樣的股東代表根據股份公司法享受一定的權力,但與有限公司法給予一個像他這樣的多數股股東的權力相比,這權力要少得多。於是圍繞計劃中的合並所進行的一切會談和議論,很快就又變成毫無意義的事情了。這個謠言,加上一些斷斷續續的消息,都對克虜伯公司的聲譽沒有益處。
所有這些發生在克虜伯監事會會議舉行的前幾天。
1989年6月21日舉行的克虜伯監事會會議具有曆史意義。這次監事會上,弗裏德爾·納伊勃成為新的監事,他是西德意誌銀行行長。他與監事會的其他先生一起了解了1988年康采恩的業績。借鋼鐵繁榮之機,康采恩虧損額沒有超過2.02億馬克。在這種出乎預料的鋼鐵行業的繁榮沒有到來之前,監事會的先生們在想到克虜伯的未來時,一些人可能會做惡夢。另外還有有關康采恩徹底改造的許多信息和錯誤信息,以及永遠都不想終止的關於貝托爾特·拜茨的討論。這樣,大家有個共同的看法,不可能、也不允許這樣繼續下去了。
康采恩需要一個新的、麵向未來的方案,這些方案應該由其領導中的新人來實現。已經做出了一個預先決定。3月1日,格哈德·克勞默已經代替提前退職的威廉·沙伊德走馬上任了。
克勞默,44歲,很年輕,1986年才來到克虜伯,即3年前。當時落到他頭上的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整頓萊茵浩森的克虜伯鋼鐵股份公司,這個任務使他充分表現出他果斷的執行能力和決策能力,他職業生涯中的前15年是在法國的聖戈邦集團不同的領導崗位上度過的。他作為危機管理者在克虜伯很成功,但他沒有康采恩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