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經理人必讀的管理效應(6)(1 / 3)

眾所周知,奇瑞牌汽車是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而奇瑞最初的研發班底就是別的公司淘汰下來的“懶螞蟻”——10多個因原公司打算撤銷技術中心而集體跳槽的工程師。當時,一些汽車公司熱衷於為跨國汽車品牌做加工裝配以獲得短期利潤,技術人員這些看著好像不幹活的“懶螞蟻”就不受重視甚至被淘汰。而市場卻再一次證明,企業要長遠發展,必須重視“懶螞蟻”、培養“懶螞蟻”,奇瑞公司裏光研發人員就有200多個。

懶螞蟻效應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一個組織中分工要合理,如同戰場上需要有人馳騁沙場,也需要有人運籌帷幄,千萬不能因為追逐短期利潤而忽視那些“懶螞蟻”的作用。

很多企業老板太現實了,因此他們的企業缺乏應對未來的能力。如果他們找到了人才,這些人三天沒有給組織帶來現實的收益,這些老板就開始急躁,認為錢花得有點冤。三個月不到,這些人才就得走人。到頭來,這些企業無法培養起探索未來的能力,找不到新的業務增長點,會做的隻是模仿、跟風,毫無核心競爭力。當原有業務萎縮或者市場競爭激烈時,等待企業的隻有死路一條。

第23節毛毛蟲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隻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在自然界中許多比毛毛蟲更高級的生物身上,這一效應也發揮著作用,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本書前文已講過的鰷魚。

再進一步,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也難逃這種效應的影響。比如說,在進行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輕車熟路”的問題,會下意識地重複一些現成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因此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慣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經驗,按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對的成熟性和穩定性,有積極的一麵。這是因為襲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於人們進行類比思維,可以縮短和簡化解決的過程,更加順利和便捷地解決某些問題。

但與此同時,它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容易使人們盲目運用特定經驗和習慣的方法,對待一些貌似而神異的問題,結果浪費時間與精力,妨礙問題的解決。而且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思考問題,不僅容易使人厭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創造能力,影響潛能的發揮。

時代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對於任何問題的解決不能禁錮於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斷地創新和與時俱進,從而能夠適應時代變化以及自身發展的需求。唯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創造,擺脫自己頭腦中的思維定勢,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跡,而是另辟一條屬於自己的蹊徑,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