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地火之光——第一次成功實施地下核試驗(1 / 1)

羅布泊,月色朦朧。一聲沉雷般的悶響之後,南山表層的石頭滾滾而下,山梁上騰起霧一般的煙塵。

這是朦朧秋月下的羅布泊核試驗場,此刻,它表麵的寧靜與平和,正預示著一場劇烈的地下核爆炸。

1969年9月23日零點15分,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5年之後,又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並一舉獲得成功!

這是一次沒有蘑菇雲的核爆炸,它的成功,表明中國的核試驗,在科學上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麵。

美國、蘇聯等國地下核試資料……

美國是在1957年9月19日,於內華達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60年代初,蘇聯和英、法等國也進行了地下核試爆。

地下核試平洞施工……

核試驗從大氣層轉入地下,是核武器研究發展的必經之路。

早在1963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就作出決定,在抓緊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同時,將地下核試驗也列入科研設計項目。

地下核試驗平洞和豎井兩種方式的示意圖……

地下核試驗有平洞和豎井兩種主要方式。世界各有核國家均是先以平洞方式取得經驗,再以豎井的方式進行地下核爆。我國的首次地下核試驗也是以平洞的方式進行的。

茫茫大戈壁上,擺開了平洞施工的戰場,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都要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施工的人員喝的是燒不開的水,吃的是夾生飯,住的是簡陋的帳篷。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憑著意誌和信念,完成了平洞施工的任務。

地下核試爆原子彈雷管插接。平洞坑道回填實況。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幹擾,我國的地下核試驗於1969年春天才正式開始準備。9月15日,地下試驗用原子彈雷管插接完畢並開始回填,堵塞坑道。

馬國惠(原基地司令員)同期聲:我是枕著原子彈睡過覺的人,有一首歌唱道:“風不要說,雲不要說,我們在大漠默默地拚搏……”我們中有許多人參加了第一次地下核試到最後一次地下核試爆,為核試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有的是兩代人都在核試驗場工作……

任荔(基地女少尉軍官)同期聲:我的爸爸也是個老“核試驗人”,我接了他的班,也在這裏生活戰鬥,我為此而自豪11969年9月23日,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爆在羅布泊南山的地下實施。這一天,沒有炫目的太陽,也沒有壯觀的蘑菇雲和懾人心魄的驚雷,隻是在一陣沉悶的轟響之後,山粱因抖動而騰起霧一般的輕煙……

地下核試爆現場。馬蘭核試驗基地的月色。

晚唐詩人杜牧曾以“煙籠寒水月籠沙”的詩句描繪了江南秦淮河上的美景,並由此引起了國家興亡的感歎。若他能麵對此刻的核爆炸,一定能生出另一種絕然不同的感慨。因為,隻有國家的強大,才有人民的安寧和幸福!

物理學家楊振寧在中國講學、訪問……

1971年8月,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來中國訪問,見到其老同學鄧稼先,問中國的核試驗是否有外國人參加?

鄧稼先回答說:沒有!為了進一步證實此事,他請示了周恩來總理。周總理說:“請轉告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完全是自己製造的,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楊振寧聽罷,熱淚奪眶而出,.他想起了兒時學唱的一首歌,覺得可以用它作為中國原子彈群英譜的主題歌: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