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章 越位的女兒(二)(1 / 2)

“我四歲之前是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四歲之後才跟父母一起住。”這位老師聽了我的話之後如此回答我,“我知道,我對於父親特別的依戀,關係物別親密,對於母親卻總是會爭吵。但是自從我想要孩子之後,我越來越能理解我的母親,我跟母親的關係慢慢地在好轉。可是我卻發現父親變了。我也知道以前那樣是不對的,可是心理上總是感覺過不去,不舒服。”

“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行為,人的一生中,三歲之前是安全感樹立的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你跟父母不在一起,你的內心裏會缺乏安全感。在你的潛意識裏,你就有某些方麵如同一個嬰兒一樣,需要關懷,需要照顧。當然同樣的事情,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又因為因緣的不同,表現形式也不一樣。你之所以跟你父親那麼親密,是因為你需要他的愛來彌補你安全感不足,帶給你的傷害。”

這樣的事情我見過了很多,每一個人在心理上,行為模式上的表現都不相同。有的人發現了這些問題,而有的人沒有發現這些問題。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控製欲很強,感情生活經曆了很多的波折,創傷,甚至於最終萬分不舍地離婚,帶著沉重的悲傷開始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還在周而複始地重複這些傷害,這些經曆,他們自己還很無辜,很悲情地質問上蒼,我到底哪裏錯了?為什麼我遇到的對象總是這麼地不堪。

有些人則是發現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帶來的控製欲,開始修正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模式,改變自己。他們中,有些人成功了,守護住了自己的愛情,婚姻,家庭。

有些人雖然在感情上失敗了,但是自己得到了成長,他們滿懷著信心麵對生活,相信在下一段感情生活中,自己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更多的人則還在這不停地發現,修正自己,戰勝自己的路上!

“是的,你說的這些我都明白,為了解決我的問題,我不斷地學習各種理論,雖然都有作用,他們的能量很強,可是我的心卻是安定不下來。我沒有辦法改變我自己!”這位老師肯定了我說的話。

這樣的交流會很有效果,她能夠認同這些觀點,解決起問題來,就會變得非常的簡單,把這些問題都講清楚,慢慢地引導到她自己的內心的觀念上,她就可以很快地解決這個問題了。

“根據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當一個女兒與父親的關係過於親密,她與母親的關係一定不夠和諧,而且她自己的感情生活肯定已經充滿了不如意。在西方的這種心理學派裏,直接描述為女兒與母親爭奪父親。這裏就可以通過這些關係,推斷出來一個結果,這樣的家庭裏,翁婿關係就似乎不是多好了。而中國人所謂的丈母娘看女婿也有了理論依據。所以,我們的家庭關係最好的不是親密,而是和諧,是各安其位。這一點你現在應該能夠明白吧?”

“嗯,我老公跟我父親之間確實是關係不好,我感覺他們之間似乎有一種敵意。你說的家庭關係我明白是明白,可是我做不到!”這位老師說話很是直白。

“做不到沒有關係,咱們先討論問題的所在,找到了原因所在之後,你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你看,你對於父親依戀,其實隻是一個沒有得到足夠照顧的孩子在需脾氣,用簡單粗暴的方法霸占自己的父親,在內在的能量流動上,跟小孩子哭鼻子其實沒有任何的差別。嗯,這句話你能理解吧?我聽你剛才描述中說到了能量很強。”

“這個我能夠理解,內在的能量流動是這樣的,是一個小孩子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應,我明白這些,你說的這些我都懂。”這位老師對於這些道理都很懂。我決定直接一點說,希望不要引起溝通上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