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非常重視為科研工作和科技幹部排憂解難。他經常深入專業所、基層部隊,調查了解科技幹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況,為他們搞好科研試驗“鋪路搭橋”。他曾要求機關每年為科技幹部辦幾件實事,把這些實事寫進黨委全會報告中,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並親自組織抓落實。他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為科技幹部改善辦公條件;向科技幹部傾斜,優先為專業所配備小汽車;積極籌措建起科技幹部公寓,解決年輕科技幹部住房難的矛盾;重用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幹部,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召開科技幹部表彰大會,激發和調動科技幹部為海軍裝備建設事業獻身的積極性。一件件,一樁樁,在廣大科技幹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樹立了黨委機關為科技幹部服務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信,促進了科研試驗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將軍非常重視基層部隊建設。他曾帶領工作組,對十多個團的黨委和班子成員逐個進行考核、講評,每個團3~4天,連續兩個來月馬不停蹄。這些基層團隊,大多駐紮在偏遠地帶,條件艱苦。考核過程中,將軍既不住賓館,也不住師部。將軍說:“住在師部,離基層太遠;住進連隊,會給基層添麻煩。我們實事求是,就住團部機關。”白天,他帶著工作組下基層連隊、站點視察工作,晚上回到團機關找幹部談話。有的團隊連招待所都沒有,將軍就睡在機關幹部的辦公室。
將軍非常重視武器裝備建設的調查研究。在某試驗基地任職期間,他經常深入裝備科研試驗現場、高山海島觀通站點、海上試驗艦船,親自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情況,傾聽科技幹部、基層官兵的意見和要求。擔任海軍裝備部政委期間,他在兩年的時間裏,跑遍全國20多個省區市、100多個軍代表室,考察軍代表室及駐在廠所裝備研製、監造狀況,看望長期戰鬥在裝備建設第一線的軍代表。曾經有過12天4個省2個自治區、行程近萬公裏的視察工作紀錄。就是隨軍事代表團出訪,他也十分注意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考察了解他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裝備情況。西部地區某軍代表室,有一名軍代表長期派駐在距軍代表室近千公裏的一個偏遠軍工企業,軍代表室總代表也不能保證一年去看望一次。將軍視察時聽說此事後,專程驅車看望。那位軍代表感動得熱淚盈眶,說:“我大學畢業就到了這裏,十幾年了,從沒見過軍職首長,今天是第一次握到將軍的手。我一定不辜負首長期望,把裝備監造好!”
在基層視察工作
將軍擔任某試驗基地政委和海軍裝備部政委期間,正是海軍裝備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他緊密團結黨委一班人,認真履行好“班長”職責,保持了部隊思想高度穩定和行動集中統一,部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麵躍上新台階,圓滿完成了多類多型艦艇、戰機、導彈、魚雷、水雷、艦炮、雷達等武器裝備的建造、試驗、鑒定任務,在人民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史乃至共和國軍隊武器裝備發展史上,書寫了若幹個“第一”。他本人多次受到江澤民、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受邀登上了共和國50年、60年大慶閱兵觀禮台。
愛才用才的政治委員
將軍一直是個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領導,更是一個知人善任、敢於啟用新人的領導,被部屬親切地稱為“良師益友”“軍中伯樂”。
將軍在某航空師任副政治委員並主持政治部工作時,有一個連隊全麵建設比較落後,根子在於主官不得力。通過全麵考察,他向師黨委推薦政治部一名組織幹事下派擔任指導員。這名幹部17歲入伍,當時才21歲。派這樣年輕的幹部去問題比較多的連隊當指導員,能否勝任?一些幹部有不同看法。但黃代培認為,這名幹部雖然年紀比較小、入伍時間不長,但綜合素質比較優秀,能力突出,因此予以力薦。師黨委采納了他的意見。這名幹部上任後,連隊麵貌很快改觀。兩年後的1988年9月21日,《解放軍報》頭版頭條以《晨霧中行走的硬漢子》為題,刊登記者采寫的長篇通訊,報道了這位年輕指導員的先進事跡。如今,這名幹部已經成長為正師職海軍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