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尋培玨校友
尋培玨,1959年11月生於山西省萬榮縣。1978年3月~1982年1月,他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專業;1982年2月~1985年8月,在原電子工業部第33所工作;1985年9月~1988年6月,在電子科技大學磁性材料與器件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電子科技大學攻讀電子物理與器件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8月~1993年7月,任深圳德達磁技術有限公司開發部經理;1993年8月~1998年12月,曆任深圳資源磁電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總經理;1999年2月~2000年9月,任深圳深愛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2000年9月~2001年5月,任深圳深愛半導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6月~2003年12月,任深圳深愛半導體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2004年至今,任深愛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2006年11月起,任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尋培玨出生於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劉村的一個普通家庭,當時由於家裏已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最小的他幾個月時就被過繼給同村一戶姓尋的人家,從此本姓孫的他改為姓尋。這時的他,小小年紀就有了與同齡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經曆。同時,生活環境的改變,使他的成長曆程也多了一份與同齡的孩子不一樣的轉機。命運總是垂青有著誌向的人們,當時的他與同齡人相比,似乎命運的綠蔭注定要落在這個孩子身上,給他嗬護。在一天天成長的過程中,他更加懂得親情的溫暖和長輩的厚愛;在他小小的心裏,就萌發了知恩圖報的幼芽。在歲月的風雨中,這樣的幼芽終將長成一棵大樹,就像以後他經常在員工教育中常說的一句話:“做事先做人,做人孝為先。”以此引導員工從業,培養員工的職業操守。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天資聰穎的他,從小就有著與眾不同的表現,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影響,上學期間,他在班裏一直擔任班長,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處於當時的大環境和對知識的渴求,1976年高中畢業後他被學校聘為臨時的民辦教師,成為一名光榮的初中數學老師,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高尚工作。
歲月留痕人有誌,待到春風化雨時,就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際,共和國的知識殿堂重放異彩。這時的他厚積薄發,抓住施展理想和抱負的機遇,毅然決然地參加了1977年的“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屆全國大學統一考試,事業的征程從此開始。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離考試也僅剩一個來月的時間,就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當時作為老師的他隻能請同事幫忙代課,他通過自學和以前紮實的學習底子,每天早起晚睡,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抓緊起來用;當時的複習資料極度缺乏,隻能汲取書本那僅有的知識,但如此糟糕的學習環境依然擋不住他求學的腳步。在此期間,他的一位恩師曾給他送來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前考試的複習資料,雖說未必能夠解決大的問題,但給予他的是一種力量,一種支持,一種溫暖。最終,他從容地邁進了高考的戰場並贏得了勝利。
由於當時的通信不發達,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是否考取的信息,但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會使自己如願以償。雖然他從同事那裏得知自己考上的消息,但直到騎著自行車到幾十裏外的縣委大院看到紅榜上自己的名字那刻起,他的心才真正踏實下來。之後他又騎了幾十裏的自行車把這一喜訊告訴了在外地工作的父親,一家人許久地沉浸在喜悅和幸福中。據當時統計,他們全縣第一批被錄取的學生僅僅隻有50來名,而他當時所就讀的高中也僅有兩個學生,他就是其中一名,並且是被重點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磁性材料與器件專業錄取。在那個年代,考上大學的可以說是天之驕子,而一個農村娃考上大學,就更是不容易。誌在必得的他,在鄉裏鄉親麵前,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人生的轉折開始了。
1978年3月,離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已買好了火車票即將踏入高等學府的他,心中充滿著留戀和不舍。這對他來說是第一次出遠門,也意味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將見不到養育自己的父母。在臨行的前一天晚上,他與父親促膝長談,父親千叮嚀、萬囑咐要他好好學習,勇敢做人。當時,父親塞給他一把僅有的十幾元錢的角票,並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使他終生難忘的話:“隻要你願意讀書,你讀到什麼時候,我們就供你到什麼時候。”或許他當時沒有太深的體會,但父親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他不斷進取。可以說,父親對他的影響是重大的,老人一輩子厚道樸實,性格豁達,自強不息,曾在村裏辦大食堂解決群眾吃飯問題上做出突出的成績,又於1959年赴京參加了全國勞模群英會,受到了周總理和吳玉璋的親切接見。這一先進事跡曾刊登於1960年7月2日《人民日報》。工作多年退休後老人也不閑著,擔任本村老年協會會長,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村裏人的廣泛讚譽。可以說父親的為人處世、正直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以至於他在學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學位,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成為同齡學子中的佼佼者,成為現在國內半導體器件行業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