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3)

謝玄

謝玄(343-388),東晉名將。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宰相謝安之侄。謝玄誌向遠大,試圖挽救危亡,重振晉室。他創建“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成名。

衛國將才解圍彭城

晉康帝建元元年(343),謝玄出生。他的祖父、父輩代代身居文武要職;叔父謝安為東晉著名的政治家,位至宰相,建樹頗多。謝氏一門本是北方士族中的大族,祖居陳國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西晉末年因避亂南徙,被排在南遷大族的行列之中。

謝玄在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由叔父謝安養育成人。謝玄自幼聰穎敏慧,好學善思,在叔父謝安深切關懷和精心調教下,他誌向遠大,兼備文韜武略,有經國之能,完全不同於一個紈絝子弟。

殷浩、桓溫的北伐給青年時代的謝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他開始顯露才能,加上又是名門出身,所以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不斷有人請他出來做官,但是,謝玄沒有輕易應允,一般都加以拒絕。後來征西大將軍桓溫征召,他才和王導之孫王珣一起作桓溫的部屬並受到桓溫的優待和尊重。桓溫曾預言這兩人都很有前途,說謝玄是難得的大將之才。桓溫是東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本來也很有作為,先前曾率領東晉軍隊消滅割據四川的成漢政權,東晉永和十年(354)領兵北上進攻前秦,進入關中,後來又收複洛陽,一時威信甚高。謝玄於多次拒絕做官後,突然改變態度,偏偏在此時出來供事桓溫,可以說是桓溫的北伐事業打動了他,吸引了他。

在北方,氐族人苻堅已建立秦國,且國勢日趨強大,在此基礎上,苻堅積極向外擴張勢力。他多年征戰,先後滅掉前燕、代國、前涼等割據政權,初步統一了北方。然後,不斷舉兵加強對江南的武力擴張,屢敗東晉軍隊。晉朝為圖生存,急於征選江北軍事主帥,以加強江北防務,抵禦前秦。國家危機,東晉丞相謝安不避嫌疑,違眾舉親,推薦侄兒謝玄出征。此事曾引起朝中的懷疑、議論和責難,但謝安仍舊堅持自己的立場,向朝廷推薦謝玄。

孝武帝太元二年(377),謝玄被召還京,受命為建武將軍,調任兗州刺史,領廣陵相,負責江北的防務與軍事。

謝玄就職後,將軍隊駐紮在廣陵。他在當地招募勇士,加緊訓練,組建了一支戰鬥力頗強的新軍——“北府兵”。他還注重選拔培養智勇之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牢之、東海(今江蘇東海西北)人何謙、琅玡(今山東臨沂北)人諸葛侃、樂安(今山東淄博西北)人高衡、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人劉軌等,都是經他發現並培養的。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戰時常領精銳為前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由於“北府兵”將士多係北方流民,他們思鄉心切,對秦作戰十分堅決,勇猛頑強,縱橫在江淮一帶,使秦軍望而生畏。

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苻堅派其子苻丕,率兵17萬,分四路會攻襄陽(今湖北襄樊);另派大將彭超率兵7萬分路進攻彭城、淮陰(今江蘇淮陰東南)、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目的在於兩軍並進,使晉軍首尾不能照應,進而占領江淮地區的戰略要點,以此作為將來進攻建康的跳板。但東晉依舊發出兩支軍隊進行援救:一由車騎將軍桓衝率領,西上救援襄陽;一由謝玄率領,救援彭城。

最初,圍城秦軍的戒備十分森嚴,使晉軍無法突破進入城中。謝玄先與城內守軍取得聯係,進一步作了溝通,以穩定軍心。但此時,西線襄陽已陷,彭超借勢逞凶,圍城愈急。晉軍無力與城內守軍內外夾攻,挫敵凶鋒,於是,謝玄便采用了一個聲東擊西,逼敵自退的破圍之策。他偵察得知:彭超雖然兵圍彭城,主力全部在彭城以東泗水沿岸,但糧草等都在彭城北部的留城。於是,他派部將何謙故意揚旗鳴角,繞過彭城,襲擊留城;自己則親率主力作好迎接守軍突圍的準備。果然,彭超發現晉軍抄襲後路,慌了手腳,急忙令圍困彭城的部隊回撤救援留城。謝玄見敵中計,遂命何謙改道直奔彭城,彭城守軍也乘機突出城外,會合何謙,大敗秦軍於泗口。這樣,謝玄采取攻其必救、調虎離山之策,解救了彭城之圍。

破敵三阿決戰淝水

孝武帝太元三年(379)二月間,不死心的彭超又糾合部眾進據彭城,南下淮陰。四月間繼續南下,與從襄陽東下的毛當、王顯所部秦軍2萬餘人,會攻淮南(今安徽淮南市西南)。五月十四日,彭超攻占盱眙,又以6萬之眾進圍三阿(今江蘇高郵西北)。秦軍的先鋒部隊曾一度到達距廣陵百裏的地方。同時,秦將毛當、毛盛等率騎2萬襲擊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將4萬晉軍擊潰。秦軍西、北兩個方向步步壓逼,震驚了在建康城中的滿朝文武。孝武帝一麵急命征虜將軍謝石,率水軍北屯滁中(今安徽滁河流域);一麵急命廣陵一帶的謝玄,向北援救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