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設
在舉國上下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熱潮中,“中國十佳小康村”--皇城村的帶頭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勝同誌,把一本即將付印的《沁樊重陽詩鈔》書稿放到了我的案頭。這是一部傳承以皇城村為中心的沁樊地區的地域文化,展示這個地區多姿多彩的重陽節民俗風情的詩歌選集。閱讀著飄散墨香的書稿,欣賞著古人留下的優美詩篇,我感慨頗多,欣然作序。
所謂沁樊,是一個自然區域,是指晉城沁河岸邊一個以樊山為頂點、以沁河為底邊(這個底邊分別以榼山和九女湖為端點)的三角地帶,包括沁水縣的端氏、嘉峰,陽城縣的潤城、北留等鄉鎮。
這個區域是太行穀地中的一片沃土,是沁河之濱的一顆明珠。由於地下有豐富的煤鐵礦藏資源,明清時期,這裏經濟繁榮,富甲一方,科舉鼎盛,人文厚重。集中表現為工匠商販多,巨商豪賈多,豪華住宅多,城堡崇閣多,舉人進士多,高官名宦多,山水名勝多,文學社團多。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濃鬱的文化氣氛,孕育了極具地域特色的重陽節傳統文化,蘊涵著懷鄉思親、敬長養老、健康長壽、登高上進、賞菊賦詩、歡樂和諧等文化價值。所有這些,在沁樊地區的節日習俗中一直保留至今,在這本《沁樊重陽詩鈔》中都有形象生動的記錄和描述。這本書的出版,對傳承地域節日文化,挖掘重陽節豐富的人文內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沁樊重陽詩鈔》中,共選錄了明清80多位詩人的200餘首詩歌。
這80多位詩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沁樊人,少部分是遊宦至此或避難至此,受沁河文化熏陶的外地人。他們每逢九九重陽,在此登高飲酒賦詩,抒發對這方水土的熱愛之情。這200餘首詩歌,大部分描寫的是在本地過節、登山的情景,少部分是沁樊人在外做官、經商時寫下的思鄉、懷人詩篇。地域的節日文化,和全國各地的節日文化交相輝映,從廣闊的層麵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為了進一步挖掘重陽節的文化內涵,更全麵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詩鈔的編者還選注了我國古代詩人寫重陽節的部分名篇,作為下編,以饗讀者。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且要求我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皇城村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榮膺“中國十佳小康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正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其重視傳統文化保護、追求思想境界提高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和借鑒。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讓我們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愛家情操,繼承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價值理念,促進晉城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作者係中共晉城市委副書記、晉城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