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樊這片沁河之濱的熱土,是我的故鄉。我生於斯,長於斯,從小就受到這裏濃鬱文化氛圍的熏淘。孩提時,母親就以講故事的方式向我口傳唐詩。讀初中時,我就在可樂山頂大姨的家中翻閱過《樊南詩鈔》的木刻本。從那時起,我就隱隱地感到我的這個看似荒僻的家鄉,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深埋著大量的寶藏。
外出讀書歸來,我在家鄉舌耕,適逢一場文化浩劫。那是一個連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都不敢厚愛的時代,哪裏敢去挖掘什麼地域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升學讀書成了全民族的渴望,我肩負家鄉父老的重托,聚精會神地帶領學生趕過“獨木橋”,夙夜兢兢,唯“升學率”是求。地方文化,不遑顧及。
年近花甲,退下講壇,我營建“秉燭齋”,開始挖掘民間文化遺存,研究地方文化。白天訪村問戶,閱山讀水,搜求散佚的舊文古籍,探尋遺損的金石碑碣,晚上挑燈伏案,研讀史乘方誌,整理筆記。幾年來頗有收益。
戊子仲夏,皇城村意欲申報重陽傳統節日示範基地。指導申報工作的姚寶瑄教授,策劃編寫一部反映皇城村及其周邊地域重陽節傳統習俗的詩集,我因為有了幾年研究地方文化的準備,當仁不讓地承擔了這部《沁樊重陽詩鈔》的選注任務。
選編這部詩集的主要目的是反映沁樊地域重陽節傳統文化,為了表明地域節日文化與整個民族節日文化的淵源關係,書中還選編了我國曆代著名詩人的部分重陽詩篇。這部分的選注任務,是由栗秋毅先生完成的。
全書對每首所選詩歌,都精心從作者簡介、背景略述、詞語注釋、佳句采擷四個方麵,作了簡要的評介和闡釋。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能更好地幫助讀者閱讀和欣賞古人優美的詩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但由於受選注者的視野和學力所限,所選或許遺玉擇石、撿貝棄珠,所注所評也難免有不少謬誤之處,我們懇請方家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在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皇城村的領導、皇城村老齡委的負責同誌以及皇城村熱心這項工作的村民。是他們給了許多方便和支持。有的為我們提供資料,有的陪我們走陽城、去沁水、跑省圖,有的扶我們登樊山、攀榼山、訪析城,不僅使我們拓展了資料收集的範圍,也使我們有幸親身體會古人登臨家鄉山水的感受。我們還應該感謝編校《皇城陳氏詩人遺集》的馬甫平先生、主編《潤城古代詩文選編》的田澍中先生,是他們的辛勤努力使沁樊地域許多散佚的詩文得以保存和流播,也使本書有了可靠的資料來源。承蒙王茂設市長撥冗作序,使本書更添異彩,在此一並致謝。還有不少為本書的選注出版盡心出力的同仁,也請接受我們的謝忱。
王小聖二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