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如
在我們老同學的鼓勵支持下,老同窗——恕我們還不習慣以筆名稱呼——的歐洲劄記《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終於彙集付梓,正式出版。
這些原本沒有想過要發表的個人劄記,是多年前作者為身在美國深造的女兒所寫。純屬偶然,這些篇章也在美國、歐洲和國內的老同學之間傳閱了起來,大家都很喜歡這些優美流暢、深刻坦誠的文字。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應該將它們發表出版。
我之所以要力勸他們父女整理出版這些文化隨筆,理由是這些文字不僅知識麵廣,思想含金量高,更在於其境界。一代學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愚以為,靜安先生這個美學標準不隻是適用於詞,也適用於劄記、隨筆和所有文學形式。
這些歐洲劄記初看像遊記——盡管少數幾篇確實純屬遊記,實際上都是精致的文化隨筆,是對歐洲人文曆史的回顧和思考。早在我們同學時代,老同窗就對古典文學和德國古典音樂入迷,且貫穿終生。雖然是科學家,但基於他對歐洲曆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加上其豐實的文學基礎和對歐洲古典音樂的博聞廣識,使他成為一個文理相通的學者。這些劄記不是所謂“文人”的散文,而是有曆史使命感的科學家懷著溢於言表的舐犢之情送給女兒的歐羅巴隨想曲,是一封封懷思曆史、拒絕遺忘的特殊家書,讀之讓人怡情益智。特別是像我們這一代親曆了近幾十年中國曆史的文化人,定會有許多共鳴之處。從字裏行間,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歐羅巴的呼吸和心跳。難怪一位讀者會有如此的評論:“這是我讀到的關於歐洲文化最為精到的一部散文集,絕非去歐洲旅遊一趟回來的信筆閑篇。交響樂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撲麵而來。”
《前奏曲》可看作一篇自序,一開頭就借基爾凱郭爾的名言點明:“隻有回首反思才能理解人生。”正是這條“反思”的主線貫穿了全書各篇。文中提到古老的歐洲在思想上並不古老,反而是年輕的美國在許多方麵更保守;這對已經在美國生活了近三十年,且總以為是美國在引領著最新潮流的我來說,可謂醍醐灌頂,卻不得不心悅誠服。其好友巴特睿智風趣,他牆上貼著的兩段關於歐洲的諧語畫龍點睛、妙不可言。
作者有濃重的貝多芬情結,他的萊茵情結也是其貝多芬情結的衍伸。“萊茵回望”係列的五篇就是這萊茵情結的結晶,其中核心的一篇就是《萊茵星光——波恩寓懷》,開頭關於貝多芬的兩章是《樂聖之旅日記》的補充,對貝多芬的精神說得很透。
《鬱金香王國》是我所讀到的關於荷蘭最為精彩的散文,是作者三年荷蘭生涯一份漂亮的答卷,也是關於荷蘭曆史和現狀的一幅全方位的絢麗畫卷。作者以鬱金香為線索把我們帶進了荷蘭發跡的曆史,文化上從斯賓諾莎一直談到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再把我們的視線帶到了當今荷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荷蘭的紅燈區也作了直率的議論。觀點可以見仁見智,但寫得有深度,寫得精彩。這些都是一般浮光掠影的旅行者很難了解到的。
《罌粟花的海洋》讓我感動,震撼。“一戰休戰日”對於英國竟然有如此重的分量。作者將英文詩歌《罌粟花問答》以中國古詩的形式翻譯出來,頗具匠心,也很有特色。其他各篇中所引的英詩翻譯也都是既達意又有韻味。
作者是樂迷,自然不會放過其所到之處著名音樂家留下的足跡。但作者所遣懷的遠不止是音樂家,從埃格蒙特、拿破侖到俾斯麥,從莎士比亞、海涅、雨果、盧梭、王爾德、拜倫、濟慈到易卜生,從斯賓諾莎、牛頓、普朗克到愛因斯坦,甚至還提到了巴頓將軍;都有出色的言說。也正是這許多名字,使得歐羅巴會如此絢麗多彩,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