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摩西(1)(1 / 3)

獨領風騷的良知者

意大利作家尼科洛·馬基雅維裏在其《君主論》第26章寫道:

如果為了表現摩西的能力,必須使以色列人在埃及成為奴隸,為了認識居魯士精神的偉大,必須使波斯人受梅迪人壓迫,為了表現提修斯的優秀,必須使雅典人分散流離;那麼在當代,為了認識一位意大利豪傑的能力,就必須使意大利沉淪到它現在所處的絕境,必須比希伯來人受奴役更甚,必須比波斯人更受壓迫,必須比雅典人更加流離分散,既沒有首領,也沒有秩序,受到打擊,遭到劫掠;被分裂,被蹂躪,並且忍受了種種破壞。

可以說,《出埃及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塑造了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的光輝形象。

自約瑟之後,猶太人再也不複當初的榮耀了。猶太人的處境每況愈下,似乎沒有希望得到改善。英明的領袖人物摩西,決定帶領他的人民離開埃及這個隻把他們當作“外國人”的國家,凹到可以建立自己國家的新家園。

在基督誕生前的第14個世紀,拉美西斯二世統治著整個尼羅河流域。拉美西斯二世時是埃及國勢鼎盛期,以色列人不可能得到解放;摩西流亡在外,到拉美西斯二世死後,梅涅甫特做法老時再回到埃及,從事解放事業。這時埃及西麵受到利比亞人的侵略,東麵受到印歐族人的侵淩,國內則是祭司集團和外族雇傭軍都已強大到不受法老駕馭的地步。在埃及內外交困、陷於瓦解的局麵時,摩西乘機起義。這部史詩,是作者把曆史事件加以想像和修飾,猶如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把伊利昂戰爭事件加以想像發揮和修飾一樣,產生了觸及人類靈魂的藝術效果。

《出埃及記》是希伯來人民最引為自豪的故事。摩西是他們最崇敬的英雄,是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政治家、宗教家和立法者,又是詩人和長於修辭的大演說家。雖然《出埃及記》史詩中摻雜了大量的傳說,但把理想化的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在聖經文學中還是屈指可數的。

1.從棄嬰到貴族

在上一講裏,我們已經知道,以色列人在數百年前在埃及是頗受歡迎的客人,現在卻處處遭人歧視。埃及國王一貫熱衷於修建工程浩大的宮殿和公用建築。當時金字塔已是明日黃花,最後一座金字塔是兩千多年前修建的。但是道路、軍隊營房和水壩還是要修的,而這些王家工程一直都需要勞動力。幹這種活的收入很低,埃及人都避猶不及。他們自己不幹,就強迫猶太人去幹這些苦差事。

盡管如此,很多經商的猶太人還是設法留在了城裏。由於做生意競爭不過猶太人,當地的一些埃及人便陡生嫉妒之心。他們去見法老,懇請他將所有的猶太人都除掉。這當然不行。但法老偏愛自己的臣民,就想用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下令,所有新出生的猶太嬰兒,隻要是男孩,就一律處死。這條政策倒是簡單,但也確實十分殘忍。

當時有一個男子叫暗蘭,他和妻子約基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男孩子,叫亞倫,另一個是女孩,叫米利暗。他們偏偏在這個時候生了第三個孩子還是個男孩。他們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孩子的性命。

整整三個月,他們把這個叫摩西的男嬰藏在家裏,倍加小心,總算躲過了搜查。隨後,鄰居們開始風言風語,而且還有人聽到了嬰兒的哭聲。再把孩子藏到家裏,顯然已經不安全了。於是,約基便抱起兒子,來到尼羅河畔。父母把他放在抹著石漆和石油的蒲草箱裏,然後把蒲草箱放在河邊的蘆荻中。

這條臨時編成的小舟並沒有漂出多遠,因為河床很淺,又沒有什麼波浪。沒過一會兒,這個纖弱的搖籃便被河邊茂密叢生的蘆荻擋住了路。小家夥運氣真好,法老的女兒奇婭公主恰巧在那裏遊泳。宮女們發現了這堆奇怪的東西,就把它從水裏撈了上來。4個月大的小寶寶總是招人喜歡的,於是法老的女兒決定把孩子留下。但是她對養孩子的事情一點都不懂,所以就要人去清保姆。

摩西的姐姐米利暗一直在附近張望,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走上前去對公主說,她就知道有一個保姆,正適合照顧這樣小的嬰兒。於是,她立刻跑回家把母親帶了過來。

就這樣,至少有一個猶太男嬰逃過了這場大屠殺,而且他還在不為人知地在親生母親的照管下,在王宮裏接受最好的教育,學到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

對於一個原本被判了死刑的人來說,這樣的命運的確不同凡響。他的哥哥亞倫不得不在磚廠做工,而且稍一懈怠便會挨工頭的打,而與此同時,摩西卻穿著華麗的服裝四處遊蕩,過著年輕貴族的生活。

2.俠士行

摩西始終覺得自己是個猶太人。一天,有個埃及人毒打一個與亞伯拉罕同族的猶太老人,而他什麼錯事也沒做。摩西見了就上前製止,還動手打了那個埃及人。誰知道出手稍微重了一點,那個埃及人倒下死了。如果這件事傳出去的話,那麼摩兩就會有被立即處死的危險。